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长汀历史
 
汀州与龙岩历史的深沉回眸——《沧桑闽西》概写

点击数:6650  更新时间:2013/8/19  发布人:admin
    

汀州与龙岩历史的深沉回眸——《沧桑闽西》概写

 

远古图景   温暖“石头”促繁衍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闽西密林中的河流两岸,开始挽留住古人类不断迁徙的脚步。

光阴荏苒,1937 年6月中旬,在武平城郊的青山上,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林惠祥等人运回一批“宝贝”—看似普通的石头和破碎的陶片。

经过研究,林惠祥认为这些石头、陶片的主人是福建的原住民闽越人。

至今,闽西各县(市、区)均发现了人类石器时代的石器,特别是2002年省、市考古人员在闽西发现的石器,说明距今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起,闽西区域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他们的代表性工具是石锛和印纹陶(图略)。随着南方各人群的融合,留居在闽西丛林中的古人类,后来发展为南方百越中闽越人的一支。林惠祥先生在《福建龙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闽西古人的生活场景—

 “在当时,人类应是住在登高山、天马山的山腰、山顶,或者还住在翠屏山、麒麟山。山上多有草木天产,猎取禽兽,网捞鱼虾,或者在平地种植一些植物,或畜养一些动物……”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饥饿、死亡、疾病无时不在地威胁着闽西远古人类,他们艰难地穿梭于毒蛇猛兽之间,大多在青壮年时就死去了。

但是,恶劣的生活环境也锤炼了我们的远祖,他们在空中投出石枪尖利的弧线,在大地上凿出泥窝播下种子,把鱼群逐进渔网,俨然成了天地的主人,他们留下的石器至今还保留着远古的温情,正是这些石器的使用,促进了祖先的繁衍生息。

盘瓠子孙  武夷山下种畬田

闽越人身影渐渐湮灭于隋雨唐风之际,新的族群正步步涌来。其中一支以“盘瓠”为根本信仰的民族,辗转来到粤赣闽边的大山中,他们就是今日畲族的先民之一—“盘瓠蛮”。在畲族创世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是一只神犬—盘瓠。

南朝史学家范晔在东晋干宝等前人的记述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正式将上古高辛帝(黄帝曾孙)时期,神犬盘瓠擒杀犬戎吴将军有功,与三公主成亲繁衍后代的传说写进正史《后汉书》。

盘瓠传说是一则典型的图腾传说,反映了远古部落与犬的亲密关系。畲族的主要信仰正是以犬图腾为核心的盘瓠崇拜,畲民把盘瓠传说编成《高皇歌》、描绘成连环画式的长卷祖图(图略)。

关于畲族的渊源一直歧说众多,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是“土著说”,认为畲民是古代越人的后裔;一派是“外来说”,有人认为畲民是古代南迁的东夷的一支,更多人则认同“苗瑶畲同源于武陵蛮”,畲民是主源来自湘鄂西的武陵蛮,经与闽越后裔及汉人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汉晋以来,湘西沅水流域的武陵蛮不断向四周扩展。隋唐时期,南迁的东支来到粤北、江西、闽西南的汀、漳之地,和当地的闽越老土著融合成为新土著。

 “蓝雷盘钟”是畲族的四个主要姓氏,畲民传说他们的姓氏是高辛帝所赐。

今日闽西有大量蓝钟雷姓畲民后裔,已被重新确认为畲族的居民散居于上杭县、漳平市和长汀县,聚居于上杭县官庄和庐丰乡。据上杭畲族钟氏宗谱记载:唐置汀州前钟氏就世居白虎村(今长汀县城)。唐代,钟氏发展成汀州豪族。唐末钟全慕、钟翱祖孙,在王审知入闽时先后为汀州刺史,“世守是邦”。

两宋时期,南迁汉人家族式辗转迁入赣闽粤边,畲族先民也大量到来。据闽西蓝氏族谱记载,其先祖于南宋末入闽,迁居宁化石壁、长汀水口、武平大禾。“一支挺秀七枝花”,明初,蓝氏念一至念七郎的后裔播衍长汀、武平、上杭及南方各省。

 “武夷山下种畬田”,盘瓠子孙们开山劈岭,拓荒造田,为开发闽西山区作出重要贡献。今天,闽粤赣边还保留大量带“畲”字的地名,据统计,今日龙岩市有近100处带“畲”字地名。

龙腾越土  河洛裔胄拓北溪

初唐闽西南有一条无名河,今天,它有一个豪迈的名字——九龙江,江的上游叫北溪,流域涵括了今天的新罗、漳平。

唐初总章二年(669年),一支从淮河上游、河南东部光州出发的将士,在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下,来到粤东、闽西南的南方河流讨伐一群啸乱的闽越土著。

关山飞渡,经过几年浴血征战,陈政父子终于打败了土著民。年轻的陈元光逐步开发了闽西南诸山峒,并请求朝廷设置漳州。一代女皇武则天批准了陈元光的奏请,命他兼任漳州刺史。

那些跟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河洛将士和家眷们,就在闽西南落籍不归,开发闽西南。后来,他们的后裔遍布闽南、潮汕、台湾、海外。古代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因有黄河、洛水而被称“河洛地区”,来自中原的光州子弟就被称作“河洛人”。

据说,陈元光属下刘珠华、刘珠成、刘珠福三兄弟,率部溯九龙江而上,进入唐初一块叫“九龙里”的荆榛之地,北溪终于迎来了盛唐闯入者。今天,刘氏三兄弟被供奉在漳平的嘉应庙,人称“九龙三公”。

 “九龙三公”们来了,一群“龙”才会在唐代新罗县的山峒里被发现。当人们进入翠屏山的一个山峒时,峒顶的大小“石龙”让人们惊呆了。只有那些远道而来的对龙怀有深深眷念的中原人,才会把在他乡意外发现的石纹视为龙的图腾(图略)。于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新罗县改名为龙岩县。

今天,闽西带有“龙”字的地名不胜枚举。仅新罗区乡镇有龙门镇,村有龙潭、龙泉,河有龙门溪、龙津河,洞有龙眡洞……

龙岩没有水路通往汀州城,而北溪东入漳州,于是,唐大历十二年(777年)龙岩县改隶漳州。

700年后的明朝中后期,由于畲汉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明成化七年(1471年),龙岩县的一部被析出置漳平县,县名寄寓了朝廷企求“平安”之意;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又析龙岩、永安地设宁洋(县治在今漳平市双洋,1956年废),县名取“宁靖东西洋”之意。为“互为犄角,金汤永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朝廷从漳州府分地设龙岩直隶州,辖龙岩、漳平、宁洋3县,从此,龙岩独领一州。

由于地理因素,更由于隶属漳州近千年,龙岩直隶州主要居民(包括宋元以后东迁入岩的客家人)与文化,逐步融入到闽南民系、闽南文化圈中。

丛林之城  唐宋汀州孕客家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闽西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建置,即设置了新罗县。但到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新罗县被废,186年间,新罗发生了什么,史书对此束手无策。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一个叫唐循忠的福州都督府长史来到荒远的闽西,招抚了3000余名逃避苛捐杂税的“遁逃户”,并上表朝廷建议置州管辖。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在闽西地置汀州,汀州成为福建“五州”之一,领长汀、宁化、杂罗(一说新罗)三县。州城设在长汀溪边的长汀村,有人认为长汀村即今上杭县城北15里的临城镇九(旧)州村。汀州是新罗设县后454年闽西设立的第一个州级行政建置,辖区包括今龙岩市和三明的宁化、清流、明溪等地。

当初是如何选上“汀”这个简约却美感沛然的汉字给新州取名的呢?后世一直流传着“字形说”:州城的河流朝南方,“南”的八卦图位是“丁”,“南流之水”合成“汀”字。还有一种“字义说”:“汀”是指水边平地,“长汀”就是长形水边平地,州城设于长汀村,所以称“汀州”。

州城没在美丽的长汀村流连多久,就往上游250里的东坊口大丘头走去。不过仅几年,州城又很快迁到附近的卧龙山向阳南坡的白石村。这次搬迁和一个人的忧心忡忡有关,这个人有着英武的名字—陈剑。唐大历四年(769年)下车伊始的陈剑,喑哑不畅的鼓角之声使他备感忧郁,经过询问,得知州城迁到东坊口后每年田地歉收,人牲常常染上瘟疫。于是,陈剑毅然迁州城于白石村。

宋书《舆地纪胜》想象了唐代建立汀州城的场景:人们在白石村的坡地上,砍倒了一千余棵大树,大树上住满了尚未开化的“山都”。

唐代的南蛮之地是朝廷的一座天然“监狱”。其中就有三位政治上失意的文人相继出任汀州刺史,第一位是因“永贞革新”失败而遭流放的韩晔,同样为之罹难的柳州刺史柳宗元写下了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诗;第二位是著名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蒋防;第三位是著名诗人张籍的朋友元自虚。

 “文人不幸汀州幸”,大唐诗魂熏陶出来的文人们任职汀州,给蛮荒的汀州带来了中原文明。密林之中汀州的设置,是唐代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结果,酝酿了客家民系在南宋的最终形成。

 “五百年前兴废事,至今人号旧州城”,写此诗句怀古的人是北宋汀州知州、名宦陈轩。经过数百年经营,一尊佛珠摇晃的“佛挂珠之城”终于在宋朝被“塑”了出来,汀州城也一再增修:北宋城墙扩大到“周长5里254步,墙基宽3丈,高1丈8尺”,以后陆续兴建加固了6道城门(图略)。

 “绿杨烟锁济川桥”,南宋汀州城一派繁荣,那些为朝廷宦游四方的文人们感慨说:汀州“不减江浙、中州”。

宋代汀州凭借西连赣南、南接粤东的中心位置,在客家形成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佛挂珠之城”不仅庇佑汀州士民,也庇佑了一个正在成长的汉民系—客家。

客家壮大  十万人家溪两岸

潜流于闽粤赣边千山万壑中的汀江,是江南最后一条人迹罕至的河流,无疑成了人们寻求桃源的最后向导。唐末大批江淮子弟辗转经江西、浙江来到汀江两岸,以后随辽、金入主中土,宋室南渡,汀州人口飙升。南宋末,汀州户数达22万余户,成年男丁50多万,总人口在100万以上,呈现出“十万人家溪两岸”的景象。

桃花源里可耕田。宋代闽西到处是开山辟田的人们,人影在山中长长短短地变幻。群山之麓,溪涧之侧,人们造出的梯田如欹尾、如叠鳞、如层梯累级而上。

 “畬田高下逐春耕”,喜山居的畲民不懈劳作,开发了闽西最边远的山区。农业新产品次第落户闽西,粳、糯、粟、豆、菽、稻等粮食作物遍种汀州,苎、葛、蕉、麻、木棉的栽种,促进了闽西纺织业的发展。

汀州采冶业后来居上,尤其是金、铜开采名列八闽前茅,《宋会要稿》记载,上杭平安里的金山(即紫金山)有三池可供炼铜的胆水。

 “平生所闻陈汀州,蝗不入境屡丰收!”江西大诗人黄庭坚由衷地赞美同时代的汀州知州陈轩。闽西农业经济在宋朝的发展,是与陈轩这样一批名宦的到来密不可分的。大哲学家朱熹在任漳州知州时,作《劝农文》要求各县做好各项农事,这对他认为是“为县斗僻、俗固穷陋”的属县龙岩的农业发展必有补益。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从长汀南境析出立上杭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据说上杭县名即出自《诗经·河广》中的这一诗句。有记载说,唐汀州刺史陈剑奏析龙岩县湖雷下堡(今属永定)置场以理铁税,因场形如木排浮于江面,取“一苇杭之”之义,名为“上杭场”。至宋,场升为县后即为县名。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在经历168年间县治(城)4次搬迁之后,上杭县治正式设于汀江之滨的郭坊村(即今上杭城关)。

上杭置县同一年,长汀西境又被析出,升唐代武平场为武平县。清代长汀人杨澜的《临汀汇考》认为:因西汉南武侯织的封国“南海国”在汀州西南一带,后来人们便在“南武”后加上“平安”二字作为这里的两个场名,其中的“武平场”后来升为“武平县”。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长汀东北、宁化北析出置县,因境内溪流回环清澈,旧有“清流驿”,故名“清流县”。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长汀东析出置县,因境内有皎皎如莲的东田石(今冠豸山),山下旧有“莲城村”,定名“莲城县”。到了元至正六年(1346年),莲城罗天麟、陈积万领导了反元的惊天大起义,起义被镇压后,元朝统治者认为“莲城”是“草寇蚁聚”之地,改莲城为连城,“寓去草(寇)之义”。

宋代,随着经济、政治中心的南迁,南方纷纷增州扩县,南宋举国南渡,边陲福建更是反居天下之中。汀州增四县,这是唐末以来大量接受北方移民的结果。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的隆冬腊月朱熹夫子的再传弟子闽北人宋慈,来到汀州平定了“盐寇”之乱。三年后,宋慈被任命为长汀知县。任内,宋慈是繁忙勤政的,在长汀,他进行了重要的法医实践,以“明于听断,境内大治”闻名汀州。尤为人称道的是,在赵崇模治汀江基础上,他组织长汀官民对汀江上游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使潮州食盐可较为容易地到达汀州,从而改变了汀州非长途挑运福盐、漳盐不可的困境。宋慈疏浚汀江,不但是宋代闽西经济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对客家民系在南宋汀江流域的最终形成、并向粤东播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时,赣闽粤边人口激增,开发程度明显提高,一支辗转南迁与南方土著充分混血的汉民族南方支系—客家,不迟于南宋在赣闽粤边形成了。

明中后期起,闽粤赣边畲汉起义不断。“非立县不可为长久之计”,于是,明成化六年(1470年),朝廷析宁化、清流、沙县、将乐四县地置归化县(今明溪县);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上杭南端被析出置永定县,县名寄寓了“永久安定”之意。至此,汀州共辖8县。

纸墨书香  诗画辉煌耀千秋

 “月光光,秀才娘”,“第一等好事无非读书”,闽西久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汀州府设府学于文庙。县学遍布各县,各族群不少士子取得了功名。大学者纪昀(纪晓岚),40岁时以福建督学身份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主持汀州、龙岩岁试。这是闽西教育史上极光彩的一页。

诗文方面,宋代有“诗比王(维)、杜(甫)”的宁化人郑文宝,朱熹高足长汀人杨方,被苏轼赞为“刘穷”的龙岩人刘棠。

清康雍乾百年盛世,闽西经济发展达到高峰,文化高潮也随之卷起,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诗文有明末清初宁化人李世熊、上杭人刘坊、长汀人黎士宏,理学有宁化人雷钅、连城人童能灵、龙岩人廖漪园,地方史有长汀人杨澜。

清初闽西杰出书画家们取得的成就,更是辉耀中国艺术苍穹。

雍正二年(1724年),两位闽西画家不约而同来到江南名城扬州卖画谋生,他们就是后来成为扬州画派先驱的华萳和名列“扬州八怪”的黄慎。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华萳降生于上杭县白砂里华家亭村(今属蛟洋乡)的一座纸寮。22岁那年,华萳负气从家乡出走来到杭州卖画谋生,在那里结识了徐逢吉等布衣诗人,并重点研习了“没骨”写生花鸟派大师恽南田的艺术风格。青年华萳曾有“宝刀流金液”的抱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现实使他的理想碰得粉碎。漫游五岳后,华萳回到杭州从此成为一名职业画师。此后20余年,为了卖画谋生,华萳辗转于杭、扬之间。乾隆二十年(1755),华萳画下绝世名作《天山积雪图》(图略)。“水风猎猎过蒲塘,草色青青非我乡。我望乡,乡何处?”次年,大雪纷扬,华萳在乡愁中病逝于杭州。华萳是一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画家,他开创的“小写意”花鸟画法是清初花鸟画的三大流派之一,当代大画家张大千盛赞华萳“画、诗、书当称三绝”。

黄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于宁化城郊的蛟湖。16岁时,黄慎遵母命开始学画为人写真(画像),拜著名画家上官周为师。随后开始了在闽西、赣南、广州的鬻画生涯,并结识了从云南万里归来的上杭籍流浪大诗人刘坊。到扬州后,和郑燮(郑板桥)等画家结成知己。和华一样,为了生活与家庭,黄慎一生奔波于宁化与扬州之间,前后三次客居扬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黄慎在宁化故里蛟湖之畔,放下了如椽巨笔辞别了悲欢人世。黄慎开创了“草书入画”的艺术新法,以人物画名扬天下,因他号“瘿瓢”,故有“瘿瓢之名满天下”之说,名列著名的“扬州八怪”。同为“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称赞画友的画技说:“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黄慎名闻天下,与他早年拜师上官周有关。上官周是长汀南山官坊人,布衣终老,以诗画著称,为了谋生也长年奔波于江南尤其是广州,曾奉旨入京与人合绘《康熙南巡图》,所绘人物近万,无不神形毕肖,生动多姿。上官周晚年还刊刻有《晚笑堂画传》,精心刻画了周至明代的120位名人(图略)。上官周好友、学者查慎行有“上官山人今虎头”之句,把上官周比作东晋小名“虎头”的大画家顾恺之,可谓推崇备至。

黄慎稍后的宁化人伊秉绶,则以“醇古雄壮”的隶书号称“乾隆朝第一”,时人把他和同代书法家邓石如并称为“南伊北邓”。

红旗漫卷  闽西风雨起苍黄

1929年春,山花笑吐红,一支红色队伍从井冈山逶迤东指赣南、闽西。

3月入闽,首战长汀长岭寨;5月,“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9月,攻克铁上杭;12月底,大雪纷扬中召开“古田会议”,铸就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军魂”。闽西革命根据地逐渐成为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闽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从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人生亦老天难老”到“天若有情天亦老”,闽西坚持了“20年红旗不倒”。1949年,这一年秋天,铁流滚滚,当年的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15年后重新回到闽西,当年唱着《送郎当红军》、《十送红军》的闽西母亲、妻子、亲人们,有的在南下队伍中找回了儿子、丈夫、亲人,有的得到了他们还在人世的喜讯,而更多的则是亲人牺牲、下落不明的噩耗!这些闽西母亲、妻子、姐妹们,是天底下最具牺牲奉献精神的女人!这一年的8月至10月,闽西全境解放。

20余年间,革命的闽西人民,在南方丛林之中,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抗日战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涌现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等一大批英豪,和以邓六金、吴富莲、谢小梅为代表的巾帼女杰,这是闽西有史以来最绚烂的一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谱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作者:邹文清;来源:闽西日报)

 上一条:长汀历史名人——杨澜
 下一条:汀州天后宫和妈祖文化与台湾妈祖有深厚的渊源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