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刘氏三明分会
 
第十届世界刘氏联谊大会会议材料

点击数:3918  更新时间:2016/10/12  发布人:admin
    



尊敬的各位宗长、各位宗亲,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就福建刘会在保护宗祠遗产、传承汉刘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大家知道,福建有客家“首府”和客家“祖地”,福建又是华侨大省。福建刘氏先祖是从秦、汉年间开始自中原迁徙而来,有因战乱而入闽,有因任职而居闽,随着谋生的发展,刘氏子孙又再次离开福建,飘洋过海。“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是对福建刘氏离乡愁绪的真实写照。遥望故土,慎终怀远,是福建刘氏宗亲永远的笃孝敦亲的心愿。因此,修建宗祠成为福建刘氏宗亲代代子孙亲躬力为的大事。这使得福建境内留存了大量的刘氏古宗祠,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保留至今的唐、宋、明、清修建的大大小小的刘氏宗祠就有近千座。
       鉴于此,一、我们发动联络各宗族宗亲,联系海内外刘氏精英捐资修缮古宗祠。如福州郎官巷刘氏宗祠,就由居台宗亲刘绍英捐资500万进行了维修,还建镇小学校舍。二、保护古祠堂免受拆毁。福州凤岗刘氏宗祠曾因修建道路,要被拆除,我们组织联络马来西亚会干拿督和贤镇部长等海外刘氏宗亲,向各级政府反映,2001年得到时任福建省省长的批示,保祠改路、妥善处理。三、积极申报文化遗产,争取维护古宗祠经费。如汀州刘氏家庙每年都有数千人回来祭祖。我们就向县财政申请到了近百万元的维修经费。经多年的努力,目前有近100座刘氏古宗祠,被列入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政府专项经费,有效地保护了刘氏古宗祠。
       对福建刘氏古宗祠的保护,是侨居他乡的福建刘氏,在故土有了一个灵魂的栖息地,极大地凝聚了侨居海内外的福建刘氏宗亲。福建三明在2012年成功举办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来自世界各地刘氏宗亲数百人参加恳亲祭祖活动,宁化祖地自1995年至今每年举办刘氏宗亲祭祖活动,每次多达数千人参加,客家首府汀州刘氏家庙每年定时举办祭祖活动,每次多达数千人。
       最为宝贵的是我们对“二十八宿”古游灯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东汉末年,一支刘秀后裔迁徙到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为感念先祖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丰功伟绩,用材料制作成代表“云台二十八将”的二十八种动物造型,以游灯表演的形式,穿过岁月,世代缅怀,叙说着曾经的故事。 “二十八宿”古游灯习俗,已流传一千多年了。“二十八宿”游灯活动,曾在各地刘氏族群居住地流传,但随时光推移,目前仅在永安市小陶刘氏族群中传承演绎。
       “二十八宿”游灯表演一般在晚间举行,以“汉室重兴,普天同庆”为主题思想,分为游场和游踏两部分,整个游灯活动需一百四十多人参与表演,阵容庞大,蔚为壮观,极具历史和人文艺术价值。但因耗费人力物力巨大,自清末民初以来,当地刘氏只是结合大祭祖之时举行,到1985年举办后,近于停办状态。我们了解情况后,组织当地刘氏宗亲,对“二十八宿”古游灯文化活动进行整理,申报成了“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走市场发展路子,与相关单位合作,进行商业表演。目前正积极申办省级非遗项目。力争把“二十八宿”古游灯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使我们优秀的汉刘文化得到发扬光大,现在请大家观看“二十八宿”视频节目。谢谢大家!
       一、福建省刘氏组织机构篇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刘氏委员会,是省一级社团组织分机构,成立于1995年。由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主管,受福建省民政厅民间团体管理局、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管理和指导。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刘氏委员会成员由福建省各地热心于刘氏源流和刘氏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刘氏宗亲组成,从事刘氏源流和刘氏文化研究,开展海内外学术交流,拓展海内外宗亲联谊,以传承、团结、奋进、报效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
       2016年7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刘氏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由各地选出的代表共102名参会,分别来自全省67个县(市、区),其中女代表3 名;最大年纪83岁,最小年纪28岁。
       会议聘请刘德章(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启立(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原主任)、刘昌霖(福建省人大原财经工委主任)、刘文豪(福建省人大原财经委主任)、刘鑫(三明市人大原主任)、刘以籁(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省刘氏委员会原会长、研究员 )、刘松年(省刘氏委员会原会长、副研究员)、刘嘉静(省刘氏委员会原会长,福州市政协原副主席)等组成顾问团。
       选举产生:刘立身为会长,刘荣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副会长有:(按笔划排序)刘华、刘娣(女)、刘文春、刘永宏、刘玉祥、刘向东、刘再兴、刘岁美、刘传标、刘孙健、刘进功、刘泗福、刘庭驹、刘家荣、刘路河、留自愿。
       经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批准,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刘氏委员会下设十个分会,分别为:福州分会、厦门分会、漳州分会、泉州分会、三明分会、莆田分会、南平分会、汀州分会(原名龙岩分会)、宁德分会、刘侯分会。
   
       二、福建省刘氏源流篇
  
       福建简称“闽”,到宋代分为八个行政区域,故又称“八闽”。
       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老师福建武夷山人刘子翚在“石榴”诗中写道:“万子同胞无异质”,道出我刘姓祖先本出一源,血脉相亲。
  福建的姓氏与南迁福建的中原人士有密切的关系,秦汉之际,中原姓氏逐渐转入福建。西汉时期,闽越国就有刘姓,汉末、三国时期有大批刘姓人员迁往福州、长乐等地造船。两晋南北朝至隋朝,先后有刘延寿、刘玄、刘子尚、刘休若、刘德愿、刘隐、刘瞻、刘正、刘琨、刘常、刘景超、刘业、刘融、刘弘等,在闽任建安太守或晋安太守,其后人及族系多迁居福建。到了唐朝,有刘伯瑛、刘寡梅等任郡守,其族系也多扎根福建。比如唐开元年间刘疆开辟古田,建立县域。
  唐中叶之后,由于北方赋税严重,加之战乱不断,中原刘氏入闽更是众多,遍布全省各地。福州地区如福州凤岗刘氏刘存及侄刘昌祖入闽开基,分枝散叶;福州郎官巷刘氏刘技从鄂入闽与闽王王审知结为姻亲先居温陵,系分省垣。闽北地区如刘翱、刘翔开派繁荣,建东西族;莆田地区如宋词人刘克庄祖先,置家涵江,生齿蕃衍;泉州地区如宋抗金名将刘锜子孙徙迁南国,苏详自出;漳州地区如龙海月港刘氏、漳浦棠山刘氏,镇守海疆,世系绵长;龙岩地区如客家刘氏刘祥,子孙繁衍,裔脉寰瀛;三明地区刘氏如永安刘章告老隐居,麟趾益蕃。宁德地区刘氏如苏阳刘氏耕读齐家,代代相传。再如泉州南安刘侯氏突遭巨变,侯家救刘家,是真实版的搜孤救孤的故事,故世代相传“派衍天潢不负卯金苗裔。支分上谷勿忘子夜明禋”,现是一脉有二姓。
  到明清仍有中原刘氏入闽。如福州林则徐大女婿刘齐衍族系簪笏师儒,实业绵传。近代由于经济发展,如三明市1958年大建设,全国各地支援,又有不少刘氏宗亲入闽定居。厦门市随着建市扩展,全国及省內各地刘氏宗亲迁居创业,立功报效。
       据福建各地刘氏族谱记载,入闽的刘氏支派众多,分居在广褒的闽域,搭庐耕读,行船渔猎,居市商贾,繁衍生息。
       现福建刘氏族人分布全省80多个县(市)区、900多个乡镇,并迁播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迁居国外的,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英国等百余个国家。福建刘氏箕裘緜瓞,兴旺发达,现有1000多个宗支世系,人口达140万,占福建总人口的3.8%,居全省第七大姓,为福建望族,人材济济。如唐五代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留从效,北宋善治水的理学家刘彝,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南宋三忠烈刘韐、刘子羽、刘珙,明代刚正不阿严惩贪腐的刘霖、尽忠报国的刘中藻,清代驱除荷兰军队收复台湾的刘国轩、甲午海战誓言船亡与亡的刘步蟾,推翻滿清广州黄花岗起义72烈士之一的刘元栋、********架飞机制造者刘佐成,民国海军司令刘冠雄,中国大律师曾为周恩来辨护打赢官司的刘崇佑,共和国空军司令刘亚搂等。
   
       三、福建省刘氏宗祠篇
   
       宗祠又称家庙、祠堂,是我们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族系的象征。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族系传统文化的精华。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是族系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福建刘氏宗祠分布在全省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大大小小的宗祠近千座,大多是明、清建筑保留至今。不少祠堂已列入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福建刘氏祖先大都来自中原,有因战乱而入闽,有因任职而居闽,林林总总。但如宋李觏《乡思》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道的就是一种深深的离乡愁绪;遥望故土,慎思怀远,是福建刘氏宗亲永远的笃孝敦亲的心愿。所以,修建宗祠成为福建刘氏宗亲代代子孙亲躬力为的大事。
       又随着谋生发展,刘氏子孙又再次离开福建,飘洋过海,《诗经》中所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道的就是为了家和亲情,不惧风霜雪雨,寻宗问根,祭祀恩情。游子回乡,捐资助款,修护宗祠,孝心天鉴。可以讲刘氏宗祠是福建刘氏族亲的心灵圣堂。
       福建刘氏宗祠一般为三院落建筑,第一进为天井、大厅,为族里议事用,大厅大案桌上供奉刘氏历代祖宗神牌;第二进为族亲逝去的灵牌摆放,俗称进祠,也可称之族人灵魂的栖息地。第三进为族中小孩读书的书斋,因福建刘氏遵循“立业惟修德,敦论在读书”的训导,读书至要。
       由于八闽大地习俗略有不同,各地所建的祠堂款式不尽相同。
       宗祠大门,都各显现其门风、排场、威风的格调。如武夷山五夫里刘氏宗祠在其“刘氏宗祠”大字下有四根椽头突出,表示族内曾有任二品以上官员。福州郎官巷刘氏宗祠在其“刘氏宗祠”大字上有龙下有凤,表示派衍天潢,嫁娶公主。这些谓之排场。长汀刘氏宗祠门前八字墙,厦门刘氏宗祠大门对面的照壁,体现着门风。龙海月港五社刘氏宗祠大门的一对石鼓的基石刻有麒麟,体现着威风与族系历代出任武将的密码。
       宗祠还是议事、庆典的场所,如修谱、庆十代同堂等。
       福建刘氏宗祠众多,只能略笔简介几座。

       汀州刘氏家庙
       刘氏家庙,是各地客家刘姓子孙集资建造的客家刘氏总祠。古名“鲁王府”称为“王衙”,位于长汀城乌石山(古称龙首山)下王衙前,北倚卧龙山,面对宝珠南屏山,东临龙潭风景区、水东街,南通汀城主街道兆征路。
       刘氏家庙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奉祀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次子鲁王刘永及入闽始祖刘祥,故称“王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后裔繁衍之广、建筑所具特色著名于西闽。
       清光绪年间曾任刑部主事的刘光第,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回汀到刘氏家庙祭祖。现家庙中有他的拟联:“为肖子难为孝子,做良臣不做忠臣”。刘氏家庙的建筑为明代风格,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门楼、边门、照壁,上中下三大厅,从前还有福德祠、朱子阁,桃园结义亭、左右厢房所组成,总共房间69间。正堂为单檐歇山顶式,面阔4间,进深4间,抬梁式结构,11檩前步郎,琉璃盖栋,屋檐梁柱,门栏窗格,门楼为三间四柱桥形式样,前有石砌台阶,有石狮一对。
刘氏家庙,据史志载:宋未文天祥和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义军曾驻兵于此。苏区前,此处是“训政人员养成所”,培养大批工农革命干部,苏区时为兆征县委、兆征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址。前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年少在汀中读书时,就住在此处,每年都举办祭祖活动,现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武夷山五夫刘氏家祠
       五夫刘氏家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时祠址在府前村,与屏山书院并列,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六年(1880年)移建现址。五夫刘氏家族始祖刘楚唐末(896年)携三子:刘翱、刘翔、刘豳入闽。刘翱定居建阳麻沙,号西族北派。刘翔定居崇安五夫里,号东族。刘豳定居建阳马伏,号西族南派。刘氏入闽以来,东西两族上承邹鲁,下开考亭,以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崇礼文,笃经术,厚风化,簪缨勿替,代有人出,繁衍为闽郡名门望族。朱熹为刘宅写下了两幅褒颂功德的对联“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历代均有修茸,祠门上方嵌刻“宋儒”、“刘氏家祠”石雕,门楼雕刻艺术精湛,古风犹存。
   
       福州凤岗刘氏宗祠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刘宅村,是闽省刘氏族人为纪念其入闽始祖刘存、刘贻孙而建的。
       位于乡之西部的凤岗刘氏宗祠,为石敬塘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初建,后历代有过多次重修。祠堂面阔21米,进深40米,面积约840平方米,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原为土木结构,重修后改为砖混结构,建筑布局为三进式。祠堂前朝五虎山,后绕南台岛。正门横额“刘氏宗祠”镌字石刻,左、右还各启两道门扉,大门皆用黑漆,愈显示出御史祠堂、名臣家庙的风范。中落大厅为主殿,殿堂上设有一座巨大的神龛,祀列祖列宗神牌,一派虔敬端穆的气氛。
   
       福州郎官巷刘氏祠堂
       公元945年前后,闽国遭朱连之变,闽王后裔被迁徙金陵。闽王王审知女婿刘文济、闽王女柔靖夫人拨资产修治福州莲花山永兴禅寺和闽王王审知茔域。在永兴禅寺西边修建王氏祠堂,东边修建刘氏祠堂,岁时祀扫。并招十二家给田舍看守。宋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郑侠撰文《重修莲花永兴禅寺忠懿王祠堂记》记载:“西王祠,东刘祠,绘塑王像于中”。代代子孙岁时祀祭刘、王两家先祖。宋《三山志》记载:“王氏在闽者,无噍类,今惟甥刘氏,岁时祀之。”后由于元兵入闽而被毁。
       明朝中期,福州郎官巷刘氏在南屿罏峰南麓重建刘氏宗祠,坐北朝南,木石砖混合结构,总占地面积达2000平方米。祠堂前广场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祠堂顺山势而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750多平方米,正厅堂约400平方米。祠堂第二院落中间为过道,两旁建有屋房,供休息、议事之用。第三院落,要登上十几层石阶梯,石阶顶砌一面横墙,横墙中开一月型门,月型门上端写有“七业俱兴”四字。进入月型门,内建有一大厅堂,厅堂正门上额悬挂“藜光书室”四字金匾,旧时是供族内子弟读书的私塾。整个祠堂气势恢宏,肃穆庄严。现为县级文化保护单位。
   
       永安刘氏宗祠
       永安兴山堂坐落于大湖镇魏坊村(俗称大湖岭后),创建于宋庆元一年(1195年),由永安刘氏开基始祖、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状元、曾任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刘章所建,历经多次修葺,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现今刘章后裔遍布永安、漳平、沙县、尤溪、三元、大田、永春、德化、连江、清流、明溪、将乐等各地约4万余人,其中永安刘氏人口18000多人,90%以上是其后裔。毎年农历十月廿日是兴山堂祭祀之日,前来拜祭的裔孙达1000多人。
       崇仁堂位于福建省永安市下吉山中心,这里是抗战时期福建省教育厅所在地、古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从渔沄迁吉山)。因是刘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战遗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
       刘氏宗祠系歇山顶穿梁式木结构,为三进三开间抬梁式构架,梁上雕刻十分雅致,祠内整个布局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地排列厅堂,中间天井水放午方,两旁是回廊,现已开辟成芳名榜和崇仁堂简介。走进幽雅清静的祠院,大厅上方悬挂的民国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1942年给吉山刘氏宗祠所题的“绳其祖武”四字牌匾。左侧上方悬挂民国福建省教育厅长郑贞文所题的“明德惟馨”。大厅上方高悬着“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
   
       宁化刘氏家庙
       刘氏家庙,原称刘氏宗祠。坐落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南大街。郡号为“彭城”。堂号是:“肃闻堂”。该祠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原址三峰寨祠堂窠里。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遭太平军所焚,同治九年(1810年)迁建现址。1985年刘氏子孙捐款整修,正厅中央设一神龛,神殿主牌位为“明一世祖刘汉卿之神位”,其他各房神位牌均安放在神龛中。家庙坐北朝南,仿古砖木结构,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祠分上、下厅及两侧回廊,建有歇山顶牌楼,左右设有厢房。祠宇左边设有伙房和二层楼房。祠堂外围筑有围墙,围墙左右开有进出边门。大门前竖有二根盘龙石桅杆。祠前原有一对宋代造形的石狮。后被毁,1998年重立一对石狮。围墙外有一片100余平方米的大坪。祠内有好人好事表彰匾,以及寿星贺匾、族规等。1931年11月间,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曾在祠内主持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随后在此设有兵站。并在此祠正厅上悬挂一幅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开会场景的大幅油画。特别引人注目,新中国成立初期,被列为革命旧址,现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福安彭城刘郑宗祠
       福安市范坑乡山岫宅村全村几乎全是郑、刘两姓人家。自古以来,两姓村民便是亲如一家。据村祖谱记载,刘氏经考公为汀洲始祖(刘祥)。几经迁徙,宋朝宣和年间八世祖良公岫宅村开基。
       两家人同垦荒共兴业,相濡以沫,生息繁衍,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以至于后来两姓人家通婚结亲,不分彼此。明嘉靖(1521年— )年间,两姓族人共建刘郑宗祠,刘居右首郑居左首。宗祠前后两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经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及20世纪70年代再修,刘郑宗祠揽尽百年沧桑,亘古如一。
       古旧的刘郑宗祠,没有常见祠堂流光溢彩的锍镏砖瓦,没有气势非凡的高墙飞檐,没有巧夺天工的雕梁画柱,朴素得就像是一座农家土房。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历代草班戏子密密匝匝题写在祠内戏台四壁的诗句,见证刘郑宗祠的历史。
   
       漳浦霞美刘坂刘氏宗祠
       刘坂村刘氏宗祠,三进两庑两厢二天井,二三进各大楹三开间,一进开左右耳门,三仙双坡悬山屋顶,为土木抬梁结构,祠宽11.66米,深75米。思敬堂始建於明代,历朝有修葺。刘坂开基祖刘金山,生於宋庆元元年(1195年)。金山之祖刘韶、居莆田涵江,刘韶第九世孙刘大槐,迁居漳浦。刘金山原居同安嘉禾留坂,为了创业他从银同到金浦,先居旧镇洪埭,旋觉地不足以聚族,遂登棠山,见层峰挺秀,长坂沃衍,前临鳌江,后障天马,山峦叠嶂,遂弃洪埭而居甘棠(现在刘坂总地名)。
   
       四、福建省刘氏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廿八宿游灯简介
       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刘氏家族是东汉刘秀裔脉,在那里世代演绎着 “二十八宿”古典的游灯习俗,流传已一千多年了。它的来历,与汉光武帝刘秀息息相关。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为匡复汉室,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与兄长刘演遂于南阳起兵,在邓禹、吴汉等二十八位将领的倾力拥载下,经数年征战,华夏重归一统,汉室重兴。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公元57年,刘秀驾崩于洛阳。太子刘庄继承皇位即汉明帝。明帝刘庄为追思铭记邓禹、吴汉等二十八位追随父皇打下东汉江山、立下卓越功勋的开国将领,敕命宫廷画师绘制邓禹、吴汉等二十八将领画像并悬挂于南宫的云台阁,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刘秀子孙感念云台二十八将之丰功伟绩,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用竹篾、色纸等制作成代表“云台二十八将”的二十八种动物造型,即称二十八宿。以游灯的形式,穿过岁月,世代缅怀,游曳世间,叙说着曾经的故事。“二十八宿”游灯活动,曾在各地刘氏族群居住地中流传,但随时光推移,目前仅在永安市小陶刘氏族群中传承演绎,表演的服装器具等皆采用东汉时款式,美轮美奂。
       “二十八宿”古典游灯表演一般在晚间,按传统习惯分为游场和游踏两部分。
       游场表演:有卷席筒、四角转椅、牛换步、双鱼上水等九种表演套路。场面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游场表演接近尾声时,汉剧表演开始,身着古装的皇帝(刘秀)、侍卫、太监、娘娘(郭圣通)、宫女等十位扮演者一齐登场表演。其演唱内容为“汉室重兴,普天同庆”。
       游踏:起游时程序是,大锣开道,金钟、钹、鼓、唢呐、小号等跟进,紧接着圣旨牌、羽扇、大红灯笼、灯头牌、风车和龙珠出场,随后二十八宿灯庄严出游,花灯殿后,最后乐队压阵。整个游灯队伍需一百四十多人,阵容庞大,蔚为壮观。
       游踏开始,以铳声为号,鞭炮齐鸣,灯队按前述的顺序出发;锣鼓喧天,号角高亢,曲音悠扬,浅吟放歌;夜暮底垂,灯火通明,远眺似云雾龙蟠,灯火闪耀处,更似海拥蛟腾,蜿蜒曲折中,穿过千载的岁月,化为无尽的思念与感恩。
       “二十八宿”游灯习俗以其历史和人文艺术价值深受瞩目,但因耗资巨大,从清末民初以来,当地刘氏便结合大祭祖之时机同步举行,自1985年举办已隔31周年。因其独具特色,弥足珍贵,“二十八宿”游灯现已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积极申办省级非遗项目。

汀州刘氏家庙

福州凤岗刘氏宗祠

福州郎官巷刘氏祠堂

 

宁化刘氏家庙

武夷山五夫刘氏家祠

 上一条:带你走进刘氏始祖鲁山,见证我们刘氏的辉煌,刘家人转起来!
 下一条:福建刘氏二十八宿游灯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