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刘氏三明分会
 
“他们尽忠,我们尽孝!”把刘氏红军英烈接回家活动纪实

点击数:3636  更新时间:2017/1/26  发布人:admin
    

“他们尽忠,我们尽孝!”把刘氏红军英烈接回家活动纪实

  祠堂是族人的灵魂栖息地,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坐落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淮土镇淮阳村的刘氏祠堂,已经历经600余年风雨。在客家先民南迁历史上,宁化是世界客家人公认的客家祖地和客家文化发祥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这个位于闽赣交界地的县城还是中央红军的故乡之一和长征出发地之一,占据重要位置。

刘氏祠堂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福建省刘氏委员会决定与祠堂文化相融合,改变科举时代仅将进士、文魁牌匾悬挂祠堂的形式,201718日上午,在宁化淮阳刘氏宗祠举行“刘氏红军英烈进祠堂”活动。

活动前一天,福建省刘氏委员会刘岁美副会长一行把牌位安放好

  首先在宁化县淮土镇淮阳村刘氏宗祠举行“刘氏红军英烈进祠堂”活动,制作“红军英烈”大匾额悬挂祠堂中堂之上,把红军英烈的姓名刻成神牌供奉祭奠,让子孙永远铭记,不忘初心,方为始终。

“红军英烈”匾额揭幕

  淮阳村刘氏宗亲无论是耋耄长者,还是总髻儿女都敬诚奉接,是他们的荣耀和义务,更让我们动颜泪洒。万山朝宗,万川归海,挽住云河洗天青,接回英烈永缅怀。循着英雄的足迹,我们领悟理想信念的真谛,感受生命永恒的魅力,让先烈的精神激励子孙奋发图强。如“祠堂是族人的灵魂栖息地”文章中说: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

缅怀先烈现场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央苏区扩大红军队伍,当时的扩红指挥部就设在福建龙岩长汀刘氏家庙,宁化淮阳刘氏祠堂也作为兵站。宁化当时人口不足12万,却先后有1.3万余人参加红军,成为“扩红模范县”。

  红军开始长征途中,八闽子弟兵绝大部分担任后卫,保卫中央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他们浴血奋战,为国捐躯。据不完全统计,八闽子弟兵中刘氏红军英烈留下名字的就有一千多名。由于当时战斗形势紧迫以及条件所限,牺牲的红军将士被就地埋葬,魂落他乡。

红军烈属祭拜先烈。

  72岁的刘茂云父辈五兄弟中三个参加了红军并牺牲了。“找不到他们的遗骸,我家老奶奶只能用红布把烧的纸钱灰包起来,寄在祖宗牌下。”刘茂云说,用这样“没有办法的办法”,“让后辈们永远记得他们”。

  刘茂云的两位伯父刘万朗、刘万甲都在国家民政部的英烈名单上,四伯刘万琴却一直没有音讯。

刘茂云(左一)展示亲人烈士证

  尽管如此,后辈们依照旧俗纪念、祭奠他们。76岁的刘世稳说,伯父刘万美1931年“插秧插到半路”,就跟着红四军走了;战友传来消息,万美作战英勇,“敢站在战壕上打枪”,腿部受伤后被敌军折磨致死。

  刘世稳抑制哭腔却引发剧烈咳嗽,“进了祖祠后,世代都会铭记他们了。”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庄奕贤认为,让为中国革命特别是长征途中英勇牺牲的红军英烈回到宗祠,“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也为古老的祠堂文化注入红色基因”。

  此次刘氏祖祠新立牌位除红军英烈外,还有一尊留白的“民族英烈”牌。庄奕贤表示,未来全省各宗亲团体将陆续开展中华民族英雄之魂迎请回故里活动,除红军英烈外,抗战英烈也将“请回家”。

 

 上一条:把刘氏红军英烈接回家,让魂归故里
 下一条:中国新闻网图片新闻:红军英烈后代祭拜先人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