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大千世界
 
三明境域的人口变迁

点击数:535  更新时间:2017/8/16  发布人:admin
    

三明境域的人口变迁

郑树钰 廖允武

中原汉人南迁和客家人向外播迁,对三明境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三明客家人口数量的增减产生重大影响。据1997121315日广东梅州市举行“客家渊源与客家界定”研讨会 “凡具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要求中有任何两项的人,都是客家人”的界定,以及从已有资料记载,可以看出三明境内各个时期的人口特别是客家人口的增减变化,并从中可以看出三明人口特别是客家人口所历经的重大历史演变。

夏商周时期

夏商时期,三明境域属于扬州地,主要居民为被称为“蛮”、“獠”的古闽族。周代,三明境域隶七闽地。战国时期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楚威王打败越王勾践七世孙无彊,越国遗民纷纷逃难入闽。外来的古干越族与古闽族逐渐融合为闽越族。越王后裔无诸创立闽越国,“故东越闽君皆其后也”。但因资料阙如,具体人口数据不详。

秦汉魏晋时期

秦汉时期,三明境域属闽中郡及扬州会稽郡东冶县。生活在三明境域的主要是百越族人,也有少量汉族人,人口约20万人。此一时期虽有一些中原汉人迁徙南方包括三明境域,但规模都很小。从东汉初始,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南徙至三明境域。原本地处荒芜,人烟稀少的三明境域逐渐得到发展。尤其是三国孙吴的兴起,大批吴人入闽,增加了三明境域的人口。

西晋末的“永嘉之乱”后,大批中原汉人渡江南下,进入福建全境。随着人口的迅速发展,行政区划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此时三明境内已有将乐、绥城、沙村3县,其辖区含今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永安、沙县8县范围。东晋末年,黄河流域及关中地区百姓,为躲避战祸和灾荒,举族入闽避难,仅迁徙建安郡(含三明境域)就有数千人。宁化、将乐县一带的世居人口中,大多也是从中原、北方迁徙而来。如泰宁县域早年居住的为苗裔,以雷氏人口最多,有“雷家雷半街”的传说。三明境域总人口约30万人,其中中原迁来的汉族人约近半数。

隋唐五代时期

魏晋之后,随着历代王朝较为重视对南疆的经营,中国社会重心南移,中原汉民大批入闽。唐贞观四年(630),四川荆州廖轮将军率部入闽征剿“南蛮”,留子廖董钊和外甥杨胥马镇守,遂定居泰宁开善一带。廖董钊、杨胥马率部留居泰宁,屯垦立业,子孙繁衍,被尊为“开泰公”。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8000府兵数十姓入闽,军民人口逐渐融合同化。唐乾封二年(667),沙县西部黄连峒地带由于开发而日趋繁荣,始设黄连镇,唐开元十三年(725)升黄连镇为县(今宁化),隶建州。开元二十八年,福建经略使唐修忠招抚尤溪流域的部落酋长高伏及其千余户属民归附唐朝,开元二十九年置尤溪县,县治设在青印溪口北岸,隶福州。至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福建客家总人口已达60万人,其中分布在建州(含三明境域)、汀州的人口约16万人。其中,唐天宝元年(742,宁化全县人口约5000人,至唐末约为1万人。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四月,“梁封王审知闽王,赐号忠勤守志兴国功臣”。王审知治闽,实行“劝农桑,定赋税,保境息民”的政策,“还流亡,定赋税,遣吏劝农,人皆安之”。加以不少中原士人、大族入闽,三明境域人口迅速增加。五代南唐保大四年(946),原绥城县废置后分设的黄连镇改为永安场,归化镇改为归化场。中兴元年(958),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升归化场为归化县(北宋元祐元年改名泰宁县)。其时,三明境内已正式设置县级建制的有沙县、将乐、宁化、尤溪、建宁、归化6县。据宋代以前置县的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宁化、尤溪6县统计,总人口约50余万人。其中境域内客家人口约40万人。

两宋元代时期

北宋元符元年(1098),增设清流县。其地在东晋时期属宁化麻仓里,为清流驿;西晋“永嘉之乱”接纳中原汉民逐渐成为客家先民的聚居地。据县志载:自隋唐开始,随着北方各地大批移民的陆续迁入。元符元年,提刑王祖道巡视郡县憩于宁化麻仓里清流驿,爱其山明水秀,认为宁化地界广远,难于管理,呈文上奏划宁化6团里、长汀2团里置清流县,以“溪流回环清澈”故名,属汀州府。县治设坊郭里,后称城关。北宋“靖康之乱”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南移,全国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中原汉人南徙的移民潮。三明境域客家人口急剧膨胀。如泰宁,唐末邹勇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梁开平三年(909),邹勇夫为尚书左仆射。闽永隆年间(939942),闽王王延曦命邹勇夫率大军防守闽西北边境,镇所选在归化镇(今泰宁县)。当时,泰宁人口仅百余户。邹勇夫率部留居泰宁,屯垦立业,子孙繁衍,先后有河南的梁姓、邹姓、萧姓、何姓、吕姓、朱姓、许姓,湖南的周姓,四川的丁姓,江苏的严姓、萧姓、张姓、戴姓,浙江的叶姓、冯姓,江西的卢姓,建州的江姓、邓姓,邵武的李姓、黄姓、龚姓、游姓、陈姓、黎姓等迁入,人口迅速增长,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已有3万户、149700人。宁化县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全县人口急增至11万人,是唐末人口的11倍。建宁县于咸淳七年(1271)25318户、128142人。将乐县于祥兴二年(127917941户、40347人。尤溪县于祥兴二年(127917752户、38183人。沙县共43580户、60845人。清流县约有4万人口。据此,三明境域客家人口约达64万人。

南宋后期,赋税苛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故细民荷戈持戟,群起而为盗,动之万计;皆平时负耒力耕之农,所至屯聚,未有宁息之期”。元朝时,又经过百年动乱。三明境域发生了元正统十二年(1352年)建宁人应必达、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宁化人曹柳顺抗元暴政的农民起义。民不宁居,造成四散流亡,人口骤减。以尤溪、沙县、将乐三县为例,宋朝时三县人口为209380人,到元朝人口降为103996人,下降50.33%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明境域共设7个县,总人口465201人;其中清流县51067人,宁化县44930人,尤溪县70317人,沙县187465人,将乐县27438人,泰宁县40329人,建宁县43655人。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三明境域爆发声势浩大的邓茂七农民起义。邓茂七(?~1449年),原名邓云,祖籍江西南城,后迁居于沙县二十四都黄竹坑(今属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明正统十二年,邓茂七被推为二十四都总甲,率领民兵负责地方防务。邓茂七联络众佃农拒送“冬牲”,并令田主自运租归,深得民心。田主告到县衙。官府派弓兵前去拘捕邓茂七,邓茂七杀死弓兵,拥众起义。延平府派兵300人前往镇压,中邓茂七设下的埋伏,官军被杀伤几尽。正统十三年二月,邓茂七邀陈正景等到沙县陈山寨杀白马祭天,宣告正式起义,自号铲平王。逾月间,邓茂七义军发展至10多万人,相继攻占光泽、邵武、顺昌、海宁、泉州等20余州县,不但控制了大半个福建,还攻破江西石城、瑞金、广昌等地。“控制八闽”、三省震动,形成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明朝廷惊慌失措,先后调动南京、浙江、江西等地官兵和蒙古骑兵、京营卫军5万余人分兵两路前往镇压。正统十四年二月,邓茂七听信内奸罗汝先的谗言,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再次向延平进军。官兵事先在溪北部署使用火器、弓箭的伏兵。起义军过渡时,伏兵枪、箭齐发,起义军损失惨重,邓茂七也在混战中阵亡。邓茂七余部在其侄邓伯孙率领下仍坚持斗争。至明景泰元年(1450年),终因寡不敌众,邓伯孙与将士数百人兵败被俘,惨遭杀害,起义最后失败。官府对农民起义军进行残酷的镇压,据三元《邓氏族谱》载:“因正统北狩,而麻布街邓茂七反,八闽骚动七邑遭劫,归仁里(现三元区荆东)一乡,系同姓被祸尤惨。……当日荆村邓姓,各走他乡。”起义军失败后,被杀戮无数,人口大为减少。沙县人口从正统七年的18929户、72196人,降至景泰三年(1452)12352户,45986人;造成当时“赋税则自少而多,户口则自多而少”。

邓茂七的农民起义催化了永安县的诞生。新编《永安市志》载:“永安置县之前为沙县浮流司。明正统十三年,农民领袖邓茂七发动沙县二十四都(含今永安上坪乡和三元区中村乡)农民起义,攻城陷府,朝廷震惊。次年义军被镇压后,镇守福建都督范雄、刑部右侍郎薛希琏、巡按监察御史陈员韬先后上奏朝廷,以浮流险远,难以控制为由,请以其地另立县治。明景泰二年(1451)获准,景泰三年九月建县,划沙县新岭以南二十四都上四保至三十二都和尤溪宝山以西四十都至四十三都共计13个都之地置县,命名为‘永安’,寓永久安定之意。”永安县设立时有8240户、29640人。明成化六年(1470),同知程熙也以“地旷远,民梗难治”为由,奏准析清流县的归上、归下里,宁化县的柳杨、下觉里(含泰宁县沂州的一带村庄),将乐县的兴善、中和里,沙县的沙阳里合置为归化县(今明溪县),隶属福建布政司汀州府。归化县设立时有5157户、32152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延平府通判林元伦建议、巡按御史白贲奏请割尤溪县14个都、永安县1个都、漳平县1个里10社、德化县1个团合置为大田县。大田县设立时有645726111人。明隆庆元年(1567),析龙岩集贤里之东西洋和大田3图、永安4图,置宁洋县,隶漳州府。至此,三明境域辖区有沙县、将乐、宁化、尤溪、建宁、泰宁、清流、永安、归化、大田、宁洋11县,其疆域东至福州界,西至石城界,南至泉州界,北至邵武界。东西广约220公里,南北袤约170公里,全境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明朝后期,由于政局动荡,官府榨取民脂民膏,“差役任其飞洒,丁口听其增减。指一派十,无所不至”。民不堪奴役,大批逃亡,人口逐渐下降。加之闽西南部和粤东仍然地广人稀,甚至地为之虚,更靠沿海,发展前景优越。因而,三明境域客家人大量外迁。至明万历四十年(1612),三明境域共设11个县,总人口306901人;其中,清流县27317人,宁化县39888人,尤溪县41390人,沙县50759人,将乐县34550人,泰宁县27236人,建宁县18790人,永安县27854人,归化县23750人,大田县15367人﹙缺宁洋县人口数﹚。

明末清初,由于战火屡起,赋役加重,官逼民反,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尤其是清军入闽后,闽西北地区纷纷举起抗清旗帜,如泰宁从清顺治时起的历经15年的抗清斗争,永安小陶营的农民起义,“红钱会”起义以及太平军转战三明等地。这些抗清斗争均惨遭清兵镇压,株连百姓,杀伤甚多,造成人口减少。至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明境域人口减为278270人,比明万历四十年减少28631人,下降10.29%。康熙后期,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清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的税赋改革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至清道光九年(1829年),三明境域总人口发展到总户数350165户、1540898人,比明末清初时的人口增长4倍以上。其中,清流县93032人,宁化县379240人,尤溪县194263人,沙县148800人,将乐县196502人,泰宁县88041人,建宁县108021人,永安县188925人,归化县115664人,大田县99787人﹙缺宁洋县人口数﹚。

鸦片战争后,清朝廷更加腐败,对内盘剥人民,苛征暴敛,差役派粮加上鸦片毒害,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逃亡他乡,人口一减再减。据永安、清流、宁化、沙县、建宁五县统计,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人口降为590794人,比清道光九年下降36.47%


 上一条:三明客家人建房习俗
 下一条:高情商的人都是怎么拒绝别人的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