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大千世界
 
三明客家戏剧艺术百花齐放

点击数:607  更新时间:2017/8/17  发布人:admin
    

三明客家戏剧艺术百花齐放

郑树钰 廖允武

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融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炉,由语言、动作、场景、道具等组合成为表现手段,通过编剧、导演、演员的共同创造,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强烈、集中地再现于舞台之上,使观众犹如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戏剧中发生的事件一样,从而获得具体生动的艺术感受。三明客家祖地历经千年沉淀,戏剧艺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木偶戏:客家人认为木偶是避邪之戏,上演木偶戏十分流行,如新屋落成或旧屋不宁,都请木剧戏团演安龙戏。明嘉靖、清道光年间,永安槐南高腔木偶艺人萧阿楼兼学大腔戏,常与大腔戏交流演出,小陶、洪砂、美坂村从闽西传入汉剧木偶。民国初年,宁化泉上廖迪、朱锦宪分别从上杭、江西学艺回乡,在当地组织木偶戏班演出,民国24年(1935年)后,又到水茜等地传艺。民国33年,明溪县胡坊乡柏亨村农民陈飘模、陈光庆从广东、福州购进价值500银元的整袋提线木偶24个,每个高1米,创办戏班,全班4人,用汉剧唱腔曲腔,平时在家务农,春节或庙会在本村或邻村演出。

三明地区都是提线木偶。1961年,将乐萧善欧3兄弟自制木偶,改用提线。1984年派人到连城学提线技艺,并从泉州购进木偶32个;1978年尤溪联合公社湖洋木偶剧团成立,由联南和湖洋大队5位青年自费创办;1987年宁化有业余木偶剧团11个。传统剧目有《化子进城》、《水淹金山寺》、《孟姜女》、《哪吒闹海》、《樊梨花教子》等,戏中丑角和有些小杂剧,常讲客家话或唱山歌,或民间小调。

大腔戏:大腔戏戏神生日为六月二十四日,班底为九角头(九个行当)。元末明初,由江西石城传入大田、尤溪、沙县丰田村。明景泰年间,该村熊明荣常在清明回老家石城祭祖,曾跟当地大腔戏班学戏,回丰田后,闲暇之际或逢年过节,与自家兄弟自唱消遣,之后,自办大腔戏班,取名丰田戏班,并邀族人在村头、祠庙搭台唱戏,青水、龙关、罗溪、过坑、槐南、上坪等地村民先后到丰田学艺,办起8个大腔戏班;明末清初,大腔戏班发展到鼎盛时期,戏班常应邀至邻村的百寮、青水及大田县上京、太华,永安的上坪、桂溪、西洋,沙县湖源等乡村演出;清至民国时期,尤溪县十都乾美村成立福兴班;咸丰年间,在一都黄龙村,建有黄龙大腔戏班。

大腔戏唱腔是古代宋元南戏的遗存。唱腔、道白原先都是中原音韵,在民间长期流传过程,受俚俗方言影响,而形成既有原来的正韵,又有当地的土官话。永安中田承传的大腔戏剧目有总纲《全本》与花柳戏《折子戏》之分,20世纪20年代大腔戏班陆续解体;198310月,该村民间艺人熊德钦发现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正月一部完整的大腔戏《白兔记》抄本,全剧23出,3.2万字,是全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最古老的演出脚本;1984319日中国戏剧研究所教授汪效仪,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何昌林,省文化厅巡视员卢令和一行19人到青水丰田洋观摩丰田村业余剧团大腔戏《白兔记》演出,录了像,并召开专题讨论会;200210月,永安市举办竹笋艺术节期间,在民俗戏曲调演中有丰田大腔戏演出,由于各种原因,尤以受当今各种文化影响,大腔戏班面临消失境地。

小腔戏:清嘉庆年间,尤溪五十都洋头村人余清福酷爱戏剧到江西拜师学戏,而后在南阳尾村(今南芹村)的大腔戏庆隆班搭班演戏,未几,被推为班主。余改用小嗓细音行腔唱戏曲,属皮黄腔小剧神。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演艺日趋成熟。语言以中州韵为主,杂以方言,祀奉的戏神为田公元帅,演出前由师傅念通词(咒语),其时是小腔戏至为旺盛时期,常到各乡村演出,还设馆收徒传艺。尤溪、沙县、永安、大田等县组建小腔戏班二三十个,并传入归化,20世纪20年代,永安小腔戏班濒临灭绝。1952年尤溪庆隆班改称为南芹小腔戏业余剧团,经常演出;1955年,明溪有20个小腔戏班,1966年发展到27个;20世纪80年代始,永安青水村小腔戏传乐园业余剧团每年在赵公元帅初八生日时演出;1985年尤溪南芹小腔戏业余剧团有演员16人。

采茶戏:采茶戏音乐以茶歌、小调为主,男女同曲异腔,演唱用当地土官话。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清康熙、乾隆年间,每逢冬春农闲季节,宁化城乡群众,载歌载舞装饰各种灯彩,演唱茶歌小调,号称五饰戏、踩擦戏,清道光间传入将乐;至清末民国初年,不仅在宁化盛行,还流传到清流、长汀等地;20世纪30年代,闽、赣采茶戏班经常交流演出,宁化一带艺人也到赣南搭班演出;1952年,宁化县城关中山乡首先组织业余采茶戏剧团,1956年又创办温坊采茶剧团;1982年,将乐县采茶戏排演《杨八姐游春》参加三明地区文艺会演获演出奖;1987年,宁化县有业余采茶戏剧团13个,剧目多反映民众生活,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角戏:清康熙、乾隆年间,由闽赣交界的花鼓灯与民间小调发展起来的三角戏,从江西赣州、抚州等地区传入建宁,并与当地的民间艺术、风情民俗相结合,形成地方剧种。清初,建宁县客坊畲村,一刘姓名号“猪母”者,到县城从艺,被族人视为“贱业”,革除姓氏,逐出祠堂,于是被迫移居建宁县城,另组戏班,人称猪母三角班。清中叶至民国初,三角戏至为盛行,多在农闲季节或春节期间在农村演出,多演家庭生活及以爱情婚姻故事为题材的剧目,被视之为伤风败俗,而遭禁演。

另一支三角戏20世纪30年代由江西流入宁化,流经清流东华乡供坊村,初时为夫妻唱戏,每当农闲或入夜、雨日,村民聚在一起吹箫弹唱,怡然自乐,青少年们率相拜夫妻班为师,自发组织戏班,聘请他们作导演。毗邻的里地、基头、桥下等乡村的青年男女也慕名学戏、唱戏、演戏,巡回在各村寨演出。后来原有的曲调逐渐深化,渗入了江西采茶戏的部份唱腔,吸收了民间小曲、山歌、凤阳歌等,充实内容,丰富音乐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供坊乡三角戏民间职业剧团,有二三十名演职员,又吸收了汉剧、赣剧、潮剧的曲调。

肩膀戏:清朝末年,沙县凤岗镇民间艺人连细苟所创。演出时由10岁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手部及头部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和脚部动作。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步伐,无论是老旦、花旦、小生、老生,上下两人配合默契,每逢节日或民间盛事都在街头演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节日喜庆,肩膀戏都登场演出:1995年远赴厦门演出;2001年春节赴澳门演出,何厚铧前往观看;当年6月在四川省会成都参加旅游交易会演出时,田纪云也观看了演出;10月,参加荆门第五届民间艺术节演出,捧回金杯。

梅林戏: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徽班传入泰宁以及归化、将乐等地,早期,梅林戏属半农半艺性质,称四季班,全班14人,角色分“二生、四旦、三花脸”,合称十个子弟,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到附近乡镇巡回。泰宁梅林村的业余“四季班”改用当地土官话演唱,并结合当地民歌小调,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艾其言与吴胜筹集资金建立第一个专业戏班——福庆班,角色行当从原先的“十个子弟”发展到“五门十七行头”,20世纪60年代统计,传统剧目有300多个。

梅林戏唱腔以皮簧、拔子、吹腔为主,并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乐器分文乐(弦乐、管乐)、武乐(锣、鼓、板)。表演风格古朴、粗犷,角色行当全,分工细。戏剧项目有130多个,移植古装剧目44个;县创作古装戏5个,移植演出现代戏40个,县创作现代戏18个;19604月,泰宁县成立梅林戏剧团,“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瘫痪,1980年恢复梅林剧团,演职员50人,有剧本300多个,保留剧目15个。《贬官记》被移植闽剧演出获“文华奖”,为最高奖。

京剧:清同治年间,尤溪县二十四都山兜村组织有演唱京戏的长兴班,为三明境域最早的京剧剧种;光绪十六年(1890年),尤溪县城蔡文辉等人成立沈水梨园儒家班,演唱《昭君出寨》等10多个传统节目。20世纪20年代,京剧在三明境域各地广泛流传。民国9年,成立沙县赛凤韶票房。民国27年,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所在地的永安,省盐务局、省银行职工组织京剧票房。民国36年,京剧票友、艺人组织京剧公余联谊会,1950年改称京剧研究社。19536月,更名为永安京剧团,1988年以招聘和承包方式,京剧团组建市歌舞团,实行“一团两制”。民国31年前后,宁化县成立金福连京剧班,19503月改称宁化人民剧社,1954年又改称宁化县人民业余京剧团。民国32年,清流城关爱好京剧青年组成青年京剧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清流城关业余京剧社。19504月成立建宁县工人京剧院,翌年10月,易名光明京剧团;1952年经3县磋商,定名为将泰建京剧团,19587月,改称地方国营建宁京剧团,196311月,该团并入南平专区京剧团。

祁剧:宁化群众爱唱爱看祁剧,于是各乡村祠堂、庙宇以及公共广场都建有木瓦结构,大小不一的戏台,甚而十几户人家的山村也建起戏台,供村中喜庆演戏。民国11年,以龙明信为班主的新福祥班由江西到宁化演出,且在宁化城乡收徒传艺,影响广泛,后发展为祁剧团。民国35年新福祥艺徒雷必禄另组新舞台班,是宁化人组织的第一个专业剧团,多在农村演出,以武见长。此外,还有水茜的福庆堂祁剧班,罗北斗抗路班。1958年全县有业余祁剧团35个。

祁剧声腔主要有南路、北路,高腔、昆腔,四平调、安春调和民间小调。乐器简便,有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堂鼓、响板、笛子、唢呐、(二)胡、京胡、月琴、(三)弦、秦琴等。

黄梅戏:1978年明溪县由安徽省引进黄梅戏剧种,聘请芜湖市文化馆文艺骨干余波任导演,由陈炳凤等5人传艺教戏。19804月,明溪县黄梅戏剧团成立,为全民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有演职员42人。1982年,梁仲秋、杨琦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现代戏《芙蓉镇》参加三明地区现代戏调演,获创作一等奖、导演奖、演出奖、音乐创作奖、舞蹈设计奖和演员奖。该团经费靠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剧团骨干依赖外地,导致剧团无力发展,198310月(县志为8月),撤销明溪县黄梅戏剧团建制。1984年,尤溪县成立黄梅戏剧团,同年9月参加县文艺调演,1986年该剧团解散。


 上一条:高情商的人都是怎么拒绝别人的
 下一条:弘扬黄慎精神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