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大千世界
 
弘扬黄慎精神

点击数:488  更新时间:2017/8/17  发布人:admin
    

弘扬黄慎精神

刘善群

黄慎、初名盛,字公茂,公懋,亦作躬懋,恭懋,别名如松,笔名江夏盛,康熙六十年更慎,雍正四年改为荣寿,雍正三年取别号瘿瓢山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宁化城关人。

黄慎7岁开始在父亲的指点下读书识字,接受启蒙教育,14岁时,父亲客死湖南,两个妹妹相继夭折,幼弟年方三岁,母亲曾氏靠日夜做针线活,在饥饿线上挣扎。母亲每天晚上在松光下,边干活边督促儿子黄慎读书。天一亮,黄慎就拿上母亲做的女红,沿街游卖,要是卖不出去,全家人就只得靠菜汤充饥。

黄慎从小聪慧异常,爱好绘画。相传有一天,附近有人给黄慎家送来一碗吃,母亲回家看到,问儿子是谁送的?黄慎从地上拣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起送吃的邻居,母亲连声叫道:“像,太像了”。母亲见儿子有喜欢画画的爱好和天赋,便叫他学习画像。黄慎十六岁时,奉母命,到建宁拜师专学画像。经过一年多苦学,便出师,以画像为业,挣钱养家。一天,宁化县一位前辈诗人张钦看了黄慎的绘画作品后说:“子不能诗,一画工耳!能诗,则画亦不俗。”黄慎听了,心里豁然开窍。从此,他发愤读书,十八九岁时,他曾寄居僧寺,读《四书》《五经》、《史记》、《汉书》、《三国志》、《文选》、以及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等唐宋大诗人的诗词。在张钦、官亮工,吴天池等前辈诗家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声韵格律,学会作诗。正如他的诗作:“十年客类打包僧,无怪秋霜两鬓鬅。历尽南北多少寺,读书频借佛龛灯。"二年的勤学苦练,黄慎既能工诗,又善草书,擅长人物画之外,于花卉蔬果、虫鱼鸟兽,山水楼台诸画都小有名气,特别他于雍正二年(1724年)夏38岁时,自南京首次到扬州后,参加诗坛画苑活动,结识了不少诗人、画家。先后结识了汪士慎和郑板桥,交谊甚笃。在扬州十余年间,黄慎成名成家,诗、书、画三绝,名噪大江南北,“登菜间人极重其画”、“瘿瓢之名满天下。”

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于母亲年迈思乡心切,黄慎遂奉母携家离扬返闽。到故乡后,为了养家糊口,仍然外出奔波,在福建省漫游卖画,后又重返扬州。72岁再回宁化,虽然年迈,但为了生活和喜好,仍东奔西跑。清乾隆三十五(1770年)这位清贫如洗的一代画圣告别人间。

黄慎从14岁学画,到84岁(一作86岁)谢世,毕生从画,画龄长达七十余年,自33岁起外出各地卖画50年,所作绘画万件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绘画约有1205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宁化知县陈昴(但云)为黄慎删选诗作,辑为《蛟湖诗抄》四卷,捐俸刻印,为之作《黄山人<蛟湖集>叙》。民国二年(1913年)宁化县人雷寿彭发起募捐重印《蛟湖诗抄》,1982年丘幼宣着手为黄慎编撰年谱,校注诗钞,给《蛟湖诗钞》系年、作注、校正错字,编列目录,增入所编年谱,新辑佚诗124首(现已增至218首)共339首。附录黄慎友人有关参考资料,汇成《蛟湖诗钞·校注》,于19899月由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黄慎是一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职业画家,兼有文人画家和民间画家之长,是中国画史上为数不多的全能画家之一,于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笔墨所及,形精飞动。他又具有很强的开创精神,“率先突破传统皴法、描法的局限,首创草书笔法入画,自成一格,开创一代新风,成为一代画圣。”他的精湛画艺和革新精神,回迈时流,超轶前古,挤身于“扬州入怪”的前列,对后世画苑影响很深。

1987年是黄慎诞辰三百周年,宁化县政府为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在县城矗立一尊高9.9米的画像,并举行“黄慎诞生三百周年纪念会”。当代中国画大师刘海粟为黄慎塑像题词:“怪而不怪,艺传百代”,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陈大羽题词“一代画圣,千秋楷模”。

黄慎一生为社会为历史留下两项非常珍贵而丰富的财富:一是三绝的诗、书、画;一是自强不息精神。

黄慎是一位全能画家,不朽画作,是后世的楷模。黄慎以卖画为生,但他的画不为钱而画,不投有钱人所好,专画仕女、贵人、士大夫,而是紧贴生活,紧贴社会底层、紧贴劳苦大众,同劳苦大众共鸣。他笔下的农夫、樵夫、渔夫,乞丐、盲人等等,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例如《群丐图》《群盲聚讼图》,充分揭露和鞭挞了社会的不公、人民的疾苦,“辛酸巷语虱满腰”,“提襟露肘筇篮摇。”

黄慎在画的表现手法上,大胆创新,注重“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或者“神形兼备,点精传神”。尤其以草书笔法入画,用笔奔放,横涂直抹,兔起鹘落,自成一家。所以郑板桥赞其:“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像有真魂。”近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对黄慎首创的草书入画的精湛技艺,赞道:“瘿瓢佳作有笔歌墨舞之乐。”齐白石在《老岸精草》中写道:“余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优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决定从今大变。”黄慎之画为后州树为楷模。

黄慎的诗充满画意,画中洋溢着诗情,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或谓山人画与字可数百年物,诗且传之不杇。”

黄慎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匠心独具,令人佩服,在清代书坛上堪称戛戛独造。

黄慎的诗、书、画、是一笔世界性的宝贵财富,然而,他留下的另一笔同样宝贵的财富是精神。一位出身极其贫寒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孩子,靠自己艰辛,不懈努力拼搏,走上艺坛的高峰,没有坚强毅力,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万万不可能的。一个以卖画为生的穷布衣,如果只是为生,尽管画艺不错,也只能是个画匠而已。但黄慎虽以卖画为生,却有无穷艺术追求的志向和毅力。他没钱买灯油,便借佛龛的灯光苦读,已乎读遍中国的文化经典,脱颖于“画匠“的功力水准,而步上高雅诗坛,他不仅学画画,而学书法,年轻时,就在草书的研习中历经许多磨练。临摹过许多名家书法,得益匪浅。学怀素,得其飞动的气势,学孙过庭,得其钝杵的笔意;学张旭纳其沉稳遒劲的骨力;学颜真卿,取其浑厚朴实的风韵。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然而,用自己独有的笔法,墨法和书法来“画字”,画出的书法别具韵味,独具风采。而特别是他以草书笔法入画,用笔奔放,横涂直抹,兔起鹘落,自成一家,他在绘画内容和表现书法上的突破与创新,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这不仅仅在艺术成就,更是精神使然。

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支柱,没有精神支柱鞭策你去努力进取,没有精神的向往和精神的支撑,是不可能有所成就,更不可能有惊世骇俗的成就。黄慎作为一位清贫的布衣,能走上艺术殿堂的高峰,成为“扬州八怪”的佼佼者,鉴其一身,概而言之,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所致。

自强不息精神,渊远流长。它是中华始祖在艰难的物质文明开拓过程中思想、抽象而凝聚出来的。《周易》把它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自然也是宁化人民的精神基础,自强不息这一精神,在宁化有形的表现自隋朝末年巫罗俊“开山伐木,泛伐于吴,居其获赢”开始。巫罗俊在隋唐的乱世中,在尚未开发的峒蛮之地的宁化“筑堡卫众,寇不敢犯,远近争附之。”组织聚集的民众开山伐木,把木材通过赣江流送到长江中下游出售,“居奇获赢”,把挣回的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一方蛮荒之地变成“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的地方,得到朝廷嘉许,而建置第一个朝廷定置的镇一级政权,纳入朝廷版籍。巫罗俊开发黄连之举,充分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宁化文化脉络的一个核心元素。自巫氏之先导,宁化薪火相传,延至清朝的黄慎。黄慎一身的奋斗过程,很好的铨释了自强不息在宁化的传承。黄慎是宁化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代表。宁化的历史就是宁化人民自强不息精神所创造和推动的。

当然,黄慎精神还有果敢、孝道、爱民等等。

黄慎被列入扬州八怪,但正如刘海粟的评价,“怪而不怪,艺传百代”。其实看其画风、作风,似乎有些“怪”,实际是人性自然流露,更可贵的是敢于冲破当时“正统”画风的窠穴,大胆创新,独树一帜,从根本上扭转了文人画逃避现实,脱离生活的陈腐习气。这是“怪”的一面,在当时敢对政治腐败,人民贫苦的现象,加以暴露和鞭挞,他顶住“文字狱”的严重压力,画出《群盲聚讼图》和《群丐图》这一胆识,既反映了黄慎的人民性,爱民的一个方向,又反映出果敢精神。

黄慎自小非常尊重母亲,唯命是从,他去扬州两年,考虑不让母亲想念儿子,便把母亲接到扬州,母亲在扬州住了几年后,年纪大了,想念家乡,黄慎便又送母亲回到宁化老家,安度晚年,尽了当儿子的孝道。

果敢是自强不息的内涵之一,爱人民和孝道相一致,是仁的表现,都有深远的根源。我们学习黄慎精神,弘扬黄慎精神,就是树立“自强不息”精神和意志。

传承是一种实践,实践,就要贯穿于物质文化的创造中,贯穿于精神文化的实践中,只要坚守“自强不息”的理念和精神,便可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上一条:三明客家戏剧艺术百花齐放
 下一条:看完这10个金融笑话段子,醍醐灌顶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