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大千世界
 
沙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点击数:1567  更新时间:2019/7/9  发布人:admin
    

沙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

陈元良 陈长红

来源: 三明侨报网

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中称沙县为纯客家县。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先生指出:“三明也是中国重要的客家地域,是客家大市,最重要的‘客家祖地’,在整个客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沙县极其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为发展客家经济提供了条件。

沙县有丰富的客家经济资源

沙县历史悠久,始建县于东晋义熙公元405年,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全县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沙县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林密,土地肥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自古便是闽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早在北宋年间,县东的仙洲已形成“千家街市”的格局。明嘉靖四年(1528年)县内已形成有固定墟期的墟市13个。清中叶,沙县的木材、笋干、茶叶、毛边纸、烟丝等土特产品远销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省内各地,笋干和茶叶还转口销往东南亚一带。民国27年(1938年),沿海一批军、政、文教机构内迁沙县,商业更加繁荣。民国29年11月,全县登记的商号有594家。此外,沙县宋朝有耕地面积达24.17万亩,当时被朝廷贬到沙县监管税务的国史编修李纲在《桃源行诗序》中说:“今闽中深山穷谷,人迹所不到,往往有民居,田园水竹,鸡犬之音相闻。”沙县的烟叶、花柰,均在历史上就名扬全国,沙县于宋代开始兴建陶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多、工艺精良,一度与德化瓷器齐名。且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因酿酒业具备相当规模,沙县还专设了“酒店税”。再如茶叶,《闽峤·轩录》云:“清代,福建主要产茶地,共18县,其中闽西北有大田、沙县、永安、建宁、泰宁等县”。“沙县,咸丰年间,西北三路之黄山、连山、幼山,内有富口、通门两处,山皆种茶”。《闽近代经济史》称:“各县所产茶叶,少数供内地消费外,80%输出省外或国外”。

由于“路隘林深苔滑”,大多数山里人不知县城是啥模样。大宗的土特产品,如木材、毛竹、竹木制品,主要依靠水路,扎筏顺流而下,至福州,转江浙沿海一带销售,换回食盐、棉布、日用百货。沙溪流域是宁化等地客家人与省城福州联系的必经之地。从史书记载上看,朝廷任命的地方官赴宁化等地就任,一般由福州乘船,经南平、沙县至永安九龙滩下船,再步行一天即可抵达宁化或长汀。卸任者则顺流而下,更为便捷。如食盐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宁化石壁远离大海,食盐的输入极为困难。根据历史的记载,宁化石壁食盐的供给,其中一条路是食盐抵南平后沿着沙溪溯流而上,经沙县、永安到清流县的沙芜,再改陆路,肩挑而至。这种来自福州的盐称之为“福盐”。一直到了明末清初,宁化一带才改用由汀江运送的由潮州生产的食盐,又称“潮盐”。沙县盛产稻米、花生、柑橘、花奈、板栗、茶叶、烟叶、木材、毛竹、笋干、香菇、油茶籽、苎麻、药材、木耳等多种农副产品。玉露酒、沙县板鸭为传统名产,沙县小吃以其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而闻名遐迩。

沙县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沙县名胜古迹有宋代开辟的景区淘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七仙洞、开县始祖灵卫侯祠堂、唐代兴国寺、宋代理学家罗从彦祠堂、明代起义首领邓茂七山寨、清代城隍庙和全国最大的依山凿刻的石卧佛定光佛。沙县还是在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著名高僧惭愧祖师(俗名潘了拳)的诞生、出家和悟道地。

凭着沙县当地人的民风好学,宋时“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士以诗书相劝……垂朱轮、拽金紫者,不知其凡几也。”淳熙十年(1183年),黄灏就在水南凤岗山下建“凤岗书院”,是当时闽北有名的书院。嘉定二年(1209年),在陈瓘故居(今沙县城一小学)建“了斋书院”,仅宋朝时,沙县考取进士的达129人,历史上出现过三明境域第一个状元张确、乡贤尚书陈世卿、铁面谏议陈瓘、理学四贤之一罗从彦、不畏强权的陈渊、勤政清廉的邓肃、宫廷画家边文进、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陈山等等,连力主抗金的李纲、明中叶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也在沙县留下足迹。现代又出现过两个空军司令,一是共产党的空军司令张廷发,一是国民党的空军司令刘牧群,还有全国财政鼻祖邓子基,正是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奋勇拼搏,所以沙县历史上就赢得了“金沙县、银建瓯、铜延平”之誉。

这里民风淳朴,民智早开,“延平剪,贡川席,沙县娘囡(姑娘)甭挑剔。”赞的是沙县姑娘特别漂亮与聪明。从以上看,沙县确是人杰与地灵。

沙县小吃名扬四海

沙县小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实属源远流长的中原汉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南迁汉人来此避难生息,同时带来了中原生产、生活传统及面食饮食风俗,并与土著民的米食习惯相结合,丰富了饮食品种。同时,沙县历史上以特产丰富著称,稻、麦、豆类为沙县的三大物产,加上高梁、玉米、小米、芝麻、花生、薯芋等杂粮和猪、牛、羊、鸡、鸭、鹅、兔等畜产品,草鱼、鲢鱼、鳙鱼、鳅、蟹、虾、螺、蚬等水产,麂、獐、狸、猬、笋、菇、耳等山珍,为沙县饮食业和小吃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沙县小吃以其风味独特、荤素相宜,清淡养生,品种繁多,经济实惠而闻名遐迩,人们将沙县誉为“小吃城”、“美食城”。沙县客家小吃以传承中原文化为主,又善于兼容并蓄,广纳各地的小吃优点为我所用,使沙县的客家小吃既有当地特色,个性鲜明,又包罗万象,集各地小吃所长,别具风味。

因为,沙县客家小吃特色鲜明,既注重观感和口感,又体现了价廉物美的特色,且花色品种非常丰富,使得它很早就出名。2003年及2004年,扁肉、烧麦、芋包、包心豆腐丸等43个小吃品种,被评定为“中华名小吃”。此后几年间,“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等美誉相继花落沙县,此外还有5万多沙县子弟在全国各地开设小吃店铺,开拓小吃市场。也许中国再难找出第二个像沙县这样与小吃血肉相连的地方。沙县客家小吃,是客家祖地的瑰宝之一,它原自于中原文化,又发展了中原文化,客家地域特色鲜明。正是弘扬、发展了客家精神及县领导对发展客家小吃产业的重视,使沙县客家小吃成为品牌,以亮丽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沙县有名闻遐迩的民俗文化

闽中古邑沙县,是千余年来中原汉人多次南迁聚居之地。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民风民俗,如节庆、社交、生活、婚丧、农事习俗以及沙县肩膀戏、西皮台、大腔戏、山歌及舞蹈、游艺、音乐、戏曲、故事、传说、歌谣和烛桥、舞龙、高跷、旱船、游鱼、小腔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保留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民俗园中一支艳丽奇葩。许多习俗,还保留了中原的古韵古味,别具风情。

在民间习俗方面:建筑上保留了中原士大夫庭院与山区环境相结合的独特风格,琅口镇大水湾陈家大厝“孝子坊”、沙县的水美和曹元的土堡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婚丧喜庆习俗大体保留了中原古风,男婚女嫁需明媒正娶,婚姻方式,依照六礼;丧葬习俗繁琐,有送终、报丧、入棺、披麻带孝游街、(拾金)二度葬、忌辰等。沙县人际交往讲礼义,重廉耻。凡社交场合,无论招呼、问话、说事,皆用敬称谢词,礼貌周到。平时衣食极其节俭,宴客应酬却尽其所有,甚至有竞尚奢靡之弊。民谚有“欠人钱,欠人米,不能欠人礼”之说。男子成年,即交朋结友,形成松散团体,俗称“朋友家”,成员大致为12~14人。遇有婚丧喜庆、天灾人祸则主动提供帮助。

民间文学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底蕴,沙县是重要的客家地区,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孕育了灿烂多姿的客家文化,流传了许许多多的客家故事、客家歌谣和客家谚语;沙县又是革命老区,流传了许多革命故事、歌谣。抗战时期省政府内迁永安,沙县也接纳了不少省府部门机关,使这里的民间文学更加多姿多彩。带着浓郁的泥香土味,千百年口耳相传,从各个侧面展现了历史事件、折射了社会的面貌,反映了生活的片断,倾注了百姓的爱憎,寄托了人民的愿望,是沙县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块光焰夺目的瑰宝。

民间戏剧与音乐:沙县过去民间戏剧种类颇多,有肩膀戏、采茶戏、越剧、闽剧、南词、大腔戏以及民歌小调、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舞蹈音乐、宗教音乐和以唢呐为主的器乐曲西皮台等等。其中沙县的民间传统艺术《肩膀戏》堪称一绝,近年来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成立了民办公助的沙县肩膀戏剧团,参加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获金奖。

节庆游艺习俗:传承了浓郁的中原传统遗风。如春节舞龙、舞狮、旱船、蚌精,夏茂镇的游鱼、稻草龙,富口乡的板凳龙等等。

沙县民间工艺品也有不少,纸扎、竹扎、竹木工艺、花灯、剪纸、木雕、玻璃画、刺绣、编织、金银首饰、铜锡制品等等,其中邓圣凯的双钩书法(空心连笔字)不仅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农民春晚,去年还获意大利米兰博览会金奖。周建波因倾心民间艺术多年,获省工会五一劳动奖章。

沙县客家祖地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客家资源优势,一定能大大促进客家经济的发展,促进客家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上一条:客家小孩的子孙袋
 下一条:闽西客家簸箕粄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