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刘氏三明分会
 
理学名儒刘刚中

点击数:1450  更新时间:2016/8/11  发布人:admin
    

    刘刚中(公元1170~1236年),行仲惠,字德言,改字近仁,自号琴轩,晚年称沧州樵叟。出生于建宁县客坊乡墨田堡上坊,南渡主战名臣刘冀第四代孙,家世满门风华。1188-1200年入朱熹门下求学。1195年乡试中式,1196年会试遭罢黜。1200年朱熹逝世后,从沧州精舍回到客坊,在密林深处五龙山和严峰山讲学,以传播程朱理学为己任,四方人士翕然从之,从学者除本县人氏外,还有来自邵武、光泽、长乐、闽侯、广昌、南丰、上饶、玉山、江山、常山等外县、外省的。党禁稍微放松后,到福州、莆田、浙西南等地讲学,主讲道统、太极、理一分殊。嘉定四年即1211年,庆元党禁解除,再次入京会试,登赵建大榜进士第,授汉阳军主簿,转任兰溪县丞,1226年请辞鄂州(武昌)令,全心投入学术和教育工作。晚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高宗绍兴秦桧专权、宁宗庆元韩侂胄主政期间残酷清洗程朱理学门派的历史文献研究整理,试图反思党争之祸,让世人对那些没有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作根基的权谋小人保持高度警惕。期间不断在建阳、光泽、福州、南平、武义等地讲学,与黄干、李方子等人反复论道,成为继朱熹之后理学主流派别勉斋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为理学的发展传播做出了毕生的贡献。去世后,朱熹幼子侍郎朱在为他写了生平简述,入祀乡贤祠,从祀孔庙,配享朱祠,世袭“五经博士”。平生著作大多佚失,已知《师友问答》16卷(《宋元学案》收录23条),《绍兴正论》30卷(《四库全书》收录江苏巡抚采进本1卷),《庆元党禁》10卷(《四库全书》收录福建巡抚采进本1卷),《两汉奇语》13卷(家传《西汉奇语》1章),《西溪奇语》14卷(家传《疑梦篇》等)。 
    刘刚中一生勤勉治学,善于思考,勇于发问。关于他善“问”的故事就流传不少。

    问植杖而芸

    淳熙3年,8岁的刘刚中在王安石曾寄寓过的名校白云学堂学习洒扫应对之礼。不久,老师就发现他是个特立独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立志要做孔、孟、荀、杨那样的圣人,还喜欢诵读《离骚》香草美人之辞。尤其喜欢问问题,时不时来一句“先生,我有一问”,问得老师难于招架。
    当时他的叔父上庠生(京师大学生)刘克明在学堂教授《四书》。一天,讲授《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刘克明给学生解释说:“植其杖而芸,就是把拐杖插在地上,拿起锄头去田间除草了。”
  一个稚嫩的声音说道:“叔父,我有一问”
  刘克明说:“哎呀,仲惠在听我的课呀,你要问什么呢?”
  小刚中一板一眼地说:“叔父,我听说拐杖是用来走路的,为何去挑锄头呢?锄头只要扛在肩上就行了,从没见人拿着拐杖挑锄头,那也不能挑呀”。
刘克明听了大吃一惊,一时无法回答。
  不愧是太学的高材生,刘克明用了几天的时间重新查阅《说文》以及有关《论语》注疏,并到田间地头去实地考察,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他高兴地说:“仲惠,叔叔带你看芸禾去”
  来到新丰寺,老农在烂冬田里芸禾,他们手拿一根棍子,棍子上挂着一个篾藟,试探着插在田里,生怕陷入泥沼中,然后一只手扶着棍子,一只手拔草、一只脚芸起禾来,随便把爬到脚上的蚂蝗捉进篾藟用烟丝药死。
  叔侄俩莞尔一笑,异口同声地说:蓧者,篾器也;植其杖而芸者,插着棍子在烂冬田里芸禾是也。

    问生男之梦

    听说师娘梦见蛇生下一个男婴。刘刚中有点困惑,《诗经》不是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吗?
    于是刘刚中去问乡民:“梦蛇是生男之兆还是生女之兆呢?”回答说,生男之兆。
    又写信问母亲曾孺人:“生我之时梦过什么吗?”母亲说:“梦见墨田白莲盛开着呢”。
  “为什么生男不梦熊罴?虺蛇之梦反而生男?难道三代圣王传下来的梦占也有不征之谬?”
    老师们也无法回答。
    活泼张扬的刘刚中就此变得忧郁和沉默寡言起来了。这是他第一次遇到思想的困惑。在旧庐的窗前,遥望长满灵芝的瑞樟,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陪伴他到建阳读书的祖母就坐在门楼下,一边做接继活,一边讲瑞樟的故事、先祖的故事,在祖母沁着泪花的喃喃絮语中,少年刘小刚中知道了高祖父刘冀、曾祖父刘孟一、祖父刘政三的期待,无疑更激起了学习儒学的热情,他立志要做一个究天人之际、明天地人伦的道学家,解开六经的深奥旨义。
事有凑巧。三年后应童子试,院试策文刚好以“宣王《考室》诗曰‘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为题。刘刚中提笔一挥而就《疑梦篇》,尤以结尾句“余因《考室》之诗,感英贤之不世出,男儿事之不多有,而蛇虺之梦,将满天下而盈室家也。”令主持考试的福建学政击节赞叹。少年秀才刘刚中一时名躁四方。

问佛家之理

    16岁那年的秋天,建宁一带发生了一场大旱。
    传说当时客坊白云寺里住着一位悟明心性的得道高僧,高僧有两个云游师弟,一个在五龙山挂单,另一个在严峰山挂单,他们三个师兄弟于是联手作法祈雨救灾,一个负责发风、一个负责拿云、一个负责御龙发水,方圆百里之内都降下了甘霖,刘刚中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去拜访这三位瞿昙羽化的高僧。
    登上严峰山舍身岩,年轻秀才刘刚中向高僧说“某有一问,佛家之理是何理?
    高僧回答“惟‘缘起性空’四个字,世间万事万物是缘起的,也是性空的。讲缘起要知道它是性空,讲性空要知道它也是缘起,有便是空,空也是有。”
    刘刚中十分佩服高僧的学识,便和他们讨论起“太极”和“万法归宗”、“阴骘”和“阴功”、“月印万川”和“理一分殊”等论题,讨论进行了九天九夜,后来父亲刘克昭等一些儒生陆续加入,双方在佛家之“理”是“性空之实相 ”,儒家之“理”是“万物所涵实在之理 ”的哲学命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辩争。
    刘刚中认为禅宗之理,因缘而起,缘起缘落,随时都可改变,其可有可无,没有一个定然不变之本性,故佛家之理是无理,月之尚无,何印之有?
    这次辩争让刘刚中认识到百家之学深邃玄奥,自己知识太少了。于是在酉山千卷书屋潜心自学释氏及老、庄、荀、杨之学三年,写下许多哲学批判心得,一一收录在《西溪奇语》之中。

    问真儒谁可

    淳熙16年即1189年端午,朱熹卧榻休息,刘刚中侍候。看见老师醒来,刘刚中赶忙问出一个问题:“韩愈发明原道被批评腐儒,程伊川一代大儒让苏东坡怀疑奸滑。这么高层次的人尚且如此,那些比他们要略低的人当中,又谁可堪当真儒名头呢?”
    朱熹似乎没有理会,刘刚中觉得有点儿紧张。
    过了许久,朱熹微微睁眼,向在侧侍候着的刘刚中问道:“你来跟我学,是谁叫的呢?”(子来从吾游也,谁使之?)
    刘刚中赶紧来到坐席之前长跪回话:“是我高祖父河南开封府尹刘冀叫我来的。府君宣和年间出任开封府,南渡后谏阻和议未被采纳,为不能收复中原一雪靖康之耻而深抱遗恨,无奈归隐墨田云峰山下。临终嘱咐后人道‘自从杨龟山在东南倡导二程道学以来,道学从中原转而在闽中得到迅速发展,能够有希望超越群儒集大成的人,莫非就是我故交朱松的公子沈郎(朱熹乳名)吗?将来子孙中有志于道学的可以前去向他求学。(刚中避席前跽曰:“曾王父河南开封府君使之也。府君官开封府尹,南渡,力阻讲和不得,每恨不能雪耻报仇,归隐墨田云峰山下,易箦,属後人曰:‘闽自杨龟山倡道东南,进而益上,超群儒而集大成,其在朱韦斋公子沈郎乎?尔辈可往就学。’)
    接着刘刚中向朱熹诵读刘冀《云峰诗抄》中的一句述怀诗:内心有遗恨啊,辜负了君王和国家的期望,学问也没能有所成就啊,愧对后来的子孙。( 先生为诵府君述怀诗曰,抚心有恨辜君国,学道无成愧子孙)!
    朱熹听后感慨良久。说,刘开封就是一代真儒啊!(先生嗟叹不已,谓开封真儒也。)
刘刚中于是明白,真儒精神在于胸怀天下,所要求见用的是思想主张而不一定是自己本人。真儒以不放弃思想主张迎合时势这一点,区别于求取功名利禄的犬儒。他们颂道不颂君,尊崇做“直臣”,蔑视当“佞臣”,在“邦无道”或应该远离“帝力”时,就毅然归隐田园,著述讲学。高祖父刘冀是这样一个人,先生的父亲朱松也是这样的人,绍兴戊午年反对和议的大批忠臣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儒。

   问入德之门

    刘刚中问:《大学》一书包含了圣人功业,圣王之道,规模如此广大,程子为什么说它是初学者通往圣人品德修养境域的门道呢?
    朱熹说:大凡人们居住的房子,安有大门的地方,就一定有通往这大门的道路,认识道路才到得大门,到得大门才上得厅堂,上得厅堂才进得内室。《大学》纲领条目就是圣人修养品德的大门,从明白明德的修养出发,把明德的修养作为立身之本,然后深入民众之中做好新民的工作,使明德和新民两方面都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像这样一个从内圣到外王的本末逻辑关系就是入门的道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做什么,就好比是厅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条纲领引导人们修为要达到什么目标,就好比是内室。刚开始的阶段就学习《论语》,犹如河伯仰望海洋,无边无际,没有能力和条件去把握。怎么比得上按照规矩一步一个台阶,从容不迫地通过循序渐进来达到?扶助促进修养高尚的圣人品格,如果找不到进入的门径,将无所适从。
   

问读书做事


    刘刚中问:人不通过学习知识是不能够懂得事理的,学习知识在读书上体现,明白事理在做事上体现,那么一定要先通过读书获得知识,然后再去做事吗?
    朱熹回答:是的,先有理论知识作引导,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践,这是做学问的本来次序。然而,学即是学习事理,不能够将学习书本知识和运用知识当作二截子的事来看待。不论是读书还是做事,都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阐明事理。如果能够在学习经史典籍之中,潜心研究理解,在日用平常之际,留意体察总结,就能够穷究天地万物当然之理,推极自我内心固有的能力良知。从事于字句文义之间,体察于日用平常之际,读书和做事紧密结合,才是做学问的正确方法。在这个问题上,悬空高谈而不注重日常用功的玄学,怎么能够明得事理?只会埋头于书本之中探索深奥隐秘知识的人,又怎么可以做成学问呢? 
   

问复性起端


    刘刚中问:做学问的方法,该有一个顺序起端之处,人心包含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如同天道运行中木、火、金、水、土五行一样,轮番显示、交替变化、无穷无尽,而初学复性从哪里下手呢?
    朱熹回答:奏乐开始奏出节奏旋律,靠的是智。人心如果具备了智慧这个德性,就能够识得义理所在,如此这样想要有个仁,便真的会得到这个仁;想要有个义,便真的会得到这个义;想要有个礼,便真的会得到这个礼;想要有个信,便真的会得到这个信。凭借日常事物认真对照,着力检查修正,是非分明了就知道行动的方向,才不会迷失你所要用功的地方。《易·文言》说:‘君子力行仁道,就能做人民的领导;把美好都汇集起来,使人与人之间和好相处,就能合乎礼仪;生物各得其所、人我相利,就能与义相合;志操坚定、把正确的原则坚持下去,就能圆满成就事功。’论次序先后,仁、义、礼、信排不到智的前头,因为智是居于五种德性之先的。” 
   

问主敬与致知


    刘刚中问:内心道德气象的修养在于用主敬涵养的方法,在交感万物的思虑中常怀敬畏,让心有所主。学习则在于通过知识的获得和进取,达到探究事物原委和发展规律的目的。那么,主敬涵养和格物致知,恐怕也不是两截子的事情呢?”
    朱熹解答说:态度端正专一,那么心就安静了,知识获得完善的理解,那么事物的内在道理就明白了,心得到安顿,又明白了事理,道德学问的修养就更加具有深沉大度的气象。然而,敬不完全是整日盘腿瞑目正坐,把心思放在浮想骋思和内心超脱之上,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一直有个天理这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着,警醒着你应该加紧修身持志来养成自己的浩然之气,提醒着你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在等待着你去做。一心一意,以愉悦快乐的心情研磨考虑,那么时时都会有新的体验和领悟,个人修养也就能顺利提高了。
  

 问主敬与主静


    刘刚中问:周敦颐主静排欲,二程主敬立善,我希望知道主静与主敬这二个方法的大概意思。
    朱熹回答:从内在感官上摒弃欲望、断绝思虑的困扰,在寂静中提撕警觉来体证涵养心志,使虚静的心灵世界深处生发出对于天理、天道的敬畏之心,是静;从日用行为规范中做到衣着整齐、仪态庄重,让自己内心状态变得严肃,也让别人望而产生恭敬之心,是敬。达到静的境界是在虚静环境中涵养深层意识来实现的,达到敬的目标是在日常行为实践中保持身心一致来实现的,虽然一个侧重于表现在内心体证、一个侧重于表现在外部运用,但二者都包含了真实无妄的道德实践功夫,并不是仅仅从外表和形式的模仿就能够学得来的。意识最精微之处的自我体会和精神较分散之时的日用应事,都有一个使精神凝聚的力量贯穿于其中,有一个理蕴含在其间,理在身体及日用行为的具体展现中就表现为礼,行为展现恰当就是符合礼,符合礼就达到了乐所展现的和合状态。周子主静,则是展现礼在先、达到和乐在后,程子主敬,则自然而然实现和乐。周子的礼乐、程子的和乐,不是你目前的涵养规模所能达到的,但只要时时收敛放心,把身体和心灵引持到主静和主敬的功夫之中,按照正心诚意的修德方法长期艰苦修炼,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进步的地方。
   

问尊闻行知
  

    刘刚中听完一天讲课后,又思考起如何来做到重视听到的意见,实行已学到的道理这个问题来。他发现,怎么一天之内,听到的、学到的知识道理特别地多,而按照这些知识道理来亲自实践的行动又特别地少,于是感慨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但还没能亲自实践的时候,惟恐再听到新的道理,简直不知道怎样学,才能够既重视听到的道理、又善于用行动来一一加以实行。为此,刘刚中又来了一个“先生,我有一问”,请求老师给以指点。
    朱熹教导刘刚中说:天下的事情和道理,有和我的思想追求、和我的实际行动能力相符合的,按照‘听到一件合于道理的事就去做’是可以的。如果这事道理上知道应该这样做,但碰上这事和我的实际情形不相符合,或者不属于我的能力职责范围,那怎么可以就拿定决心非要去做呢?如果遇到在做这事的过程中被阻碍或不明了所困恼恩恩情形,那么也不可以单凭勇气而出现缺乏知识、不明事理的蛮干,或者去向师友商量请教
,或者去向古往今来的历史求证。这样子,谁说这不是重视听到的意见,实行已学到的道理呢?
   

问道体之仁


    刘刚中问:程颐谈到仁与心有何区别时说,“心好比是稻谷的种子,内在于其中具有恢复生命力的性理,就是仁,阳气流通发生的地方,就表现为性情。”是这样么?
    朱熹答:岂止只有稻谷种子是这样,凡是在果实坚硬的核壳里,它最中心的那个都叫做仁呢。
    刘刚中又问:医家所称的手脚四肢疼痛萎缩,自家却麻木没有感觉的病症是不仁。手足僵硬萎缩称为不仁,和谷种、果核称为仁,岂不是恰好形成了反对?
    朱熹答:仁是元亨利贞四种德性之中具有生意流通的创生性原则,稻谷的种子和果实的核仁,是有生命成长力的,所以称仁,手脚四肢萎缩麻木,气已经不能够贯穿流通,所以称不仁。
   

问义利之辩
   

    刘刚中问:辨别道义和功利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是事关我们儒家道德实践成败第一等重要的关键性问题,求学之人平时在修习研究这个问题时一般都具有相当的理论素养,所看见的不是不清楚,而往往到了实际运用时却又不模糊不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朱熹回答:只因为看得还不够清楚,如果看清楚了,好像香草、臭草一碰到鼻子就能够闻出来,美味一到口中就有知觉。
    刘刚中问:如此,那么以往所见到的那些重道义的却并非都是道义,重功利的也并非全是功利吗?
    朱熹回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笼统地看见一个大概的表现,就说:‘这就是道义,这就是功利’,结果在细微紧要的关头,没有彻底分清楚是非黑白。
    刘刚中问:那个细微紧要的地方在哪里?
    朱熹回答:在初心之处,在为公还是为私的动机之间。从公众利益出发,那么这个利也就是义;从个人打算出发,那么即便客观上有个义,也只是利。
    刘刚中问:如果是公私放在心里,义利放在做事上,心里想的和行动上做的不一致,行动上做的和心里想的不符合,怎么办?
    朱熹回答:《大学》告诉人们要心意诚实、端正动机,戒除自己欺骗自己,追求心理的自我满足,认识深刻全面,行动自发有力,不用等到处置那个事情的时候,只须心念萌动,义利关系早就判别分明了。至于舍去私利求取道义,已经是属于事过之后检验行为是否符合心迹的问题了。
    刘刚中心里高兴,快意地退出。

 上一条:刘刚中和他的老师朱熹——美国汉学家劳格文考察手记原名《沧州树》
 下一条:福建汀州刘氏家庙宗祠文化专题片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