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大千世界
 
刘善群三十年客家事业述评

点击数:477  更新时间:2017/10/24  发布人:admin
    

刘善群三十年客家事业述评

来源: 三明侨报网

廖开顺

宁化县客家研究专家刘善群的客家事业包括可见研究和客家工作,至今三十年。2017年6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在宁化“刘善群先生客家学术研究三十年成果研讨会”上发言,充分肯定了他的研究成果和贡献。6月22日,刘善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8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于伟国省长向刘善群等新聘馆员颁发聘书,并代表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受聘者表示祝贺,向他们长期以来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文史研究馆馆员都是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刘善群先生荣任省文史馆员,是实至名归。

三十年客家事业初心依旧

他出生于1935年,高中毕业以后一直在宁化工作,从基层工作做起,对家乡怀有赤子初心。1984年他由县委办主任转任县志办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的客家研究历程,三十年初心依旧。刘善群的各类著述、编撰、主编的文献多达千万余字,可以分类如下:

其一,学术著作,有《客家与石壁史论》、《宁化史稿》、《客家礼俗》和《石壁客家述论》部分章节。其二,主编的1992年版《宁化县志》,是宁化县继清代李世熊县志之后的又一部著名县志。其三,个人学术论文60余篇。其四,编著的客家文化书籍,有《客家与宁化石壁》、《记忆》、《历程》、《宁化客家传统文化大观》(合著)、《老年梦》等。其五,主编(或执行主编)的论文集,丛书、刊物等,有《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宁化与客家世界》、《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丛书》、《石壁与客家》、《石壁之光》、《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等书籍和《宁化客家研究》、《客家魂》等刊物,多达40余种。其六,长篇电视文学剧本《客家葛藤凹》。

重要著作与学术观点

1、《宁化县志》:揭开尘封的客家县面纱

1984年刘善群开始主编(撰稿)第六部《宁化县志》,开始进行客家研究。他在县志编纂过程中发现过去的宁化县志对客家只字未提,揭开宁化客家面纱的使命,历史地落在刘善群的身上。在罗香林对宁化石壁研究的基础上,刘善群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搜集和田野调查。八年中,他与同事走访了26个省市区,搜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在新的《宁化县志》中,在罗香林对宁化为纯客家县定位的基础上,再次对宁化进行客家县的定位,将客家文化作为宁化县最重要的人文特色编入县志。1992年127万字的第六部《宁化县志》正式出版,被有关专家誉为“当今志林中一部上乘之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省内外10多个县市的同行前来宁化取经,并邀请刘善群去担任评委,誉他为方志界的大家。

2、《客家与石壁史论》:客家研究的代表作

刘善群的个人专著《客家与石壁史论》,方志出版社2007年出版,30万字。在与廖开顺、蔡登秋等专家合著的60余万字的《石壁客家述论》一书中,刘善群负责部分重点章节撰稿。这些章节与他的《客家与石壁史论》共同构成他关于客家民系和石壁客家祖地的论述体系,阐述了他系列的学术观点。

刘善群从中国移民史的大背景入笔,从中原汉人三波南下移民大潮到赣闽粤边地客家先民集聚,再到宁化石壁等地域客家先民的集聚和姓氏人口数量的变化,经济与文化教育的比较,客家方言分析等等,理论阐述与实证结合,对整个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详尽分析,科学而清晰地阐述了宁化石壁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譬如客家民系形成的几个历史阶段;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说;广义的石壁是一个以石壁为中心的与周边相连结地域,是客家先民最重要的集聚地和播迁地;客家民系形成以后的迁徙为播迁;宁化一带的客家话与梅州客家话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代表性,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客家研究界很多专家所认可。

3、《宁化史稿》:客家古县的全景观照

刘善群的第三部重要著作《宁化史稿》不拘于宁化的客家历史,追溯到唐代建县之前的宁化,包括史前、秦汉,很多资料鲜为人见,历述隋唐五代两宋和元明清,一直到苏区时期的宁化的重要史实,并且附录宁化和平解放以后的大事纪要。这部著作史料全面,史论引领,其中又紧扣客家精神立论,注入时代精神。他写作《宁化史稿》的时候,已近八十高龄,比他30多年前编纂《宁化县志》,有很多新的史料发现、新的感悟和理论的升华。正如他在后记里所说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客家研究逐渐热起来,这一潮流冲击了宁化”,“二十余年,对客家史、对宁化客家史的研究,逐渐把宁化揭发出来,尽管不是太彻底,尚有许多不明真相,但总是丰富一些”。

4、《客家礼俗》:客家礼俗的精华荟萃

1993年出版的《客家礼俗》是刘善群第一部个人专著,是一部人类学著作。对客家民俗的田野调查,以及归纳和升华,是人类学研究不可缺的过程。虽然当今有关客家民俗的书籍汗牛充栋,而《客家礼俗》却是福建省最早的客家文化丛书之一。这部书贯穿着礼与俗的相互依存关系:礼俗是民俗的精华,礼是超越性的,俗是世俗化的,以礼统俗,以俗融礼。为写好这部著作,刘善群深入钻研中华原典《礼》,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同时进行比较文化研究,对中原、江淮、江右,汉族、畲瑶文化,以及宁化周边不同民族、民系、地域的文化特点进行比较,下足了学问功夫。其中,对闽粤赣客家大本营范围内各文化小区的划分,具有开拓性的观点和论述,得到担任丛书主编的著名专家和社会的好评。全套丛书两次出版印刷,都销售一空。

刘善群客家事业的三个重要贡献

1、书写中国移民史闽赣粤客家分支,实证客家民系的存在和源流

1949年至1977年,中国大陆客家研究基本沉寂(但在香港大学任教的罗香林于1950年出版第二部重要著作《客家源流考》)。即使在赣南、闽西客家地区,人们对客家也知之甚少,更缺乏客家认同。大陆客家研究兴起多年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客家,但又有论者否认客家先民以中原汉人移民为主体,甚至对是否存在客家进行质疑,甚至认为客家只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一个方言群体。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或者淡化了客家民系的存在。事实上,客家是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客家民系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客家文化的存在必然有客家民系这个实存。客家学一大基础性研究就是实证客家的存在和源流关系,大多数客家研究者沿着罗香林先生的思路和逻辑进行各地客家源流的追溯,刘善群就是一位客家学基础研究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优秀的地方志专家,刘善群的客家研究重在科学实证,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让事实说话”。在三十年的客家研究中,他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对中原汉人移民进入闽赣粤边地的路线、各地人口增长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在定性分析上,他从西晋“永嘉之乱”到南宋的中原汉人三波移民大潮这个背景中,分析到达闽赣粤边地的汉人移民状况。认为宋代以后北方移更大规模迁入赣闽粤边地,主要迁出地以淮河以南为多。宋代以来赣闽粤三地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比例,从高到低是闽西、赣南、粤东。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汉人移民主要聚集在赣闽结合部,他们是客家先民的主体。在定量分析上,刘善群所查阅和引用的族谱、史料、数据等极其丰富,难以数计。刘善群引用大量的史实和数计旨在证明:如果没有大批外来移民,不可能有如此的人口增长,因此,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民系是实存的,而不是一个构建的概念或族群,客家民系也不是以赣闽粤的原住民为主体。可以说,刘善群对赣闽粤汉人移民的著述,是中国移民史关于赣闽粤客家地区移民的一个分支。刘善群通过人口实证,证明客家的实存,客家的主体是汉人移民,很难从定量分析上否定他的定性结论。

2、为石壁客家祖地定位,促进客家研究石壁学派形成

对于宁化石壁的研究已达一个世纪,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石壁研究散见于各类文献。1933年11月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发现“惟黄巢变乱与石壁及其与客家迁移之关系,则尚未提述,不无遗憾”,认为“广东各姓谱乘,多载其上世以避黄巢之乱,曾寄居宁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转徙各地。此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于是,罗香林于1947年特别发表《宁化石壁村考》一文,正式将石壁作为客家学研究对象引入学术领域。石壁研究是客家研究必须的一章。虽然石壁研究已愈百年,但是,真正全面梳理石壁客家源流,挖掘石壁客家文化是从1984年刘善群主编《宁化县志》开始。他全面分析了宁化及其石壁有利于客家先民聚集和垦殖的自然环境,汉人移民与原住民的融合,客家文化生长的社会条件,在集聚汉人移民、繁衍人口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客家先民重构中原宗法制社会和传承宗法制文化,兴办教育,培育客家人文精神,早期的客家方言的形成等各个方面,作出石壁是客家民系主要形成地的结论。对于客家民系形成之后向各地的迁徙,刘善群以“播迁”名之,既是早期客家人的迁徙,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播。对于石壁为客家祖地的定性和定位,刘善群和余保云、张恩庭等研究者做了大量的族谱研究、史料考证和田野调查。特别对奠定石壁客家祖地的两个基本条件,即客家先民的集聚和客家人的播迁,作了大量调查实证,从中分析海内外客家与宁化石壁的祖源关系。刘善群用大量的人口数据说明南迁汉人在宁化及其石壁的高度集中。而南宋以后,宁化人口急剧外流,人口数量锐减。刘善群提出”南宋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对于宁化石壁客家人的播迁,也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数据。因为宁化石壁在集聚汉人移民和形成客家以后的播迁两方面都具有早期性、集中性、姓氏和人口较多的特点,因而宁化石壁拥有与世界客家最多的渊源关系,播衍各地的石壁客家人大多数是客家发端始祖。这些实证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石壁客家祖地确立后,也有观点将赣闽粤边地客家聚居地都作为“客家祖地”。从客家人遍布全世界这个视野来看,赣闽粤边地客家聚居地确实都是客家祖地,但是,石壁客家祖地更具有早期性、典范性,诚如罗香林先生所说的:“广东各姓谱乘,多载其上世以避黄巢之乱,曾寄居宁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转徙各地。此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通过刘善群以及一批宁化本土客家研究者的科学实证,广大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可以清晰看到石壁客家祖地是赣闽粤客家大祖地中的典范和代表。

刘善群提出“客家区内文化区域划分”、“客家历史孕育、诞生、成熟、发展的阶段性”、“宁化石壁是全世界大多数客家人的祖籍地”、“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初期的中心地域”、“宁化石壁是客家文化的节点、客家播衍的基点”等一系列学术观点,他将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以及历史上其他学者论述石壁的观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实证,形成自己的论述体系,在客家学界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了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之关系的学术研究不断拓展与深化,得到海内外很多客家研究专家的认可并参与研究。通过举办四届“石壁与客家世界”研讨会和四届“石壁客家论坛”,凝聚一批专家学者,围绕石壁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发表论文,已经形成一个石壁客家研究石壁学派或称研究群体。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尊重传统,注重实证,在罗香林客家研究的基础上追本溯源,坚持传承和发展客家优秀文化,推进客家认同,注重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使命,研究和推进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众多的研究者关注和参与石壁研究,既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新一代的研究生。而刘善群先生是继罗香林先生之后,对石壁研究和促进石壁研究群体形成的又一位重大贡献者。

3、推进学术、联谊、祭祖、传播活动,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刘善群努力推进客家研究学术活动。对宁化客家县定位以后,1990年4月,经刘善群向县委建议,宁化县客家研究会成立,刘善群任会长,这是闽赣客家地区最早的县级客家学术群团。刘善群带领本县一批研究人员,沿着罗香林先生关于石壁的论述的线索,进行大量的长期的田野调查,广泛搜集、阅览族谱,考察姓氏来源、石壁客家方言、民俗事象等,赴外地参加客家学术研讨会,与宁化本土学者一起,编著大量的书籍资料和刊物,连续举办四届“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和四届“石壁客家论坛”,包括合办的一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邀请全国和海外专家来宁化共同研讨,得到了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对石壁客家祖地的认可。他还应邀担任文化部华夏客家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和三明学院客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客座研究员。

他积极传播客家文化。例如,刘善群于2011年出版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客家葛藤凹》,全书近30万字。文学剧本将客家广泛流传的葛藤坑民间传说,演义为一个具有本质真实的文本,塑造了以利嫂为代表的客家先民群体形象,以及他们在葛藤凹艰难的物质生产开拓,与原住民畲族的血缘、文化融合的过程。文学剧本改编后,先后拍摄为电影《客家葛藤凹》和32集电视连续剧《大南迁》,得到广大观众好评,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举办的第27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评奖中,《大南迁》获得长篇电视连续剧三等奖。

刘善群提议、发动或组织客家祭祖、联谊等活动。在海内外客家寻根谒祖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宁化县兴建世界客家公祠,1995年落成,至2016年已经成功地连续举办了22届,接待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60多万人次,为海内外客属重建了寻根谒祖和心灵归属的圣地,祭祖习俗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宁化建设省级重点项目客家祖地文化园,其中以客家公祠为核心,由新建祭祀区、石壁民俗文化村、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和客家美食文化城、客家祖地博物馆、客家慈恩生态文化园等项目组成,这都离不开刘善群先生的很多建言建策和身体力行的参与。在文化与经济日趋融合发展的时代,刘善群对客家文化生态保护,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建议。以上建议大多成为现实或在建设与发展中。

 

 上一条:客家人的擂茶精神
 下一条:宁化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的渊源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