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长汀要闻 | 长汀旅游 | 长汀故事 | 长汀历史 | 刘氏三明分会
   当前位置: 长汀县智力支乡协会三明分会 >> 大千世界
 
“宁化石壁传说” 的研究缘起

点击数:539  更新时间:2017/11/8  发布人:admin
    

“宁化石壁传说” 的研究缘起

张英明 张 翔 

来源:三明侨报网

宁化县地处武夷山脉南段,历史上曾属闽西汀州府管辖。宁化境内的石壁峒,是一块大约20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在古越语中,为群山环抱的小盆地被称作“峒”。距石壁峒不上10公里的站岭,与江西石城县交界,是取道赣南进入闽西的主要隘口。石壁峒内岩穴泉涌,溪流密布,汇成“三江之源”,即贡水(赣江主流),汀江和闽江的源头。顺汀江而下,即与粤东韩江相连。赣闽粤边区对外有连绵起伏的大山可作屏障,对内有三江可供交通,因此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汉朝为了“以越治越”,曾经将这个边区封为“南海王国”。赣闽粤边区在历史上,曾经是“华夏世界”的边缘孤岛,百越文化、畲民文化和客家文化,构成该岛文化“中原化”进程的三大里程碑。经过多元族群长期融合,以及“汉语化”的赣方言长期濡染,晚至元代中后期,赣闽粤边区终于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方言,它后来被命名为“客家话”。“在(汉语)南方六大方言中,……最早形成的是吴语和老湘语,其次是粤语,再次是闽语,最后是赣语和客家话”。比较而言,客家话在汉语方言谱系中显得相当年幼,此种现象大体上反映出赣闽粤边区文化“中原化”的滞后。同时,吴语、湘语、粤语、闽语、赣语均以所在区域地名命名,而客家话的命名却非如此,这在汉语方言谱系中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特例,它折射出客家话与汉语在历史上的“主客关系”抑或亲疏缘分。我们说的“客家”有其历史的确定性,指的是赣闽粤边区讲客家话的山地民。赣闽粤边区文化上的“边缘孤岛”状况,直到明代王阳明推动“华夏秩序”向该边区全面扩张以后,才发生空前深刻的巨变亦即转型。

宁化石壁峒被认定为客家的南方祖地,源于“宁化石壁传说”。它大约在明末清初萌发于韩江流域客家社会。该传说讲述的是关于“客从何来”的故事,它认为客家各姓的先祖来自中原,于辗转南迁途中,曾经汇聚在宁化石壁峒,并且在那里开基立业和繁衍生息,然后再向韩江流域等处移民。从中可见,它主张客家人拥有共同的起源(“双重原乡”),因此他们不仅是中原汉室正统的子孙,而且在南方拥有共同的开基祖地。这种主张给出了界说客家人的重要标准和凭据,故而包含了客家认同建构的深远意义。在“宁化石壁传说”的研究领域,先后出现过罗香林、吴福文为代表的“史实诠索”派观点,和牧野巽、濑川昌久,谢重光为代表的“文化阐释”派观点。罗香林是对“宁化石壁传说”进行“史实诠索”的先行者。他主要运用客家族谱的记载,将宁化石壁认定为客家先祖因遭战乱,而从中原南迁的避难地。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华文明的真髓得以保存,客家人得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英。吴福文在“史实诠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先祖是否流居宁化石壁,不仅是区别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极其重要的标准,而且是区别纯粹客家人与非纯粹客家人的极其重要的凭据。所谓“非纯粹客家人”,指的是少数中原人和赣闽粤边区“原有非客家人同化的结果”。于是,宁化石壁被公认为客家人在南方的共同的开基祖地。牧野巽是对“宁化石壁传说”进行“文化阐释”的先行者。他认为这个传说所说的“绝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依据“双重同乡”观念虚构出来的。“后世的地方文化集团由于拥有这类自我认同意识和纽带意识,于是就追溯过去,创造出这类虚构的传说”。濑川昌久认为既然如此,“宁化石壁传说”就失去了进行“史实诠索”的可能性,于是转向对它进行“文化阐释”。在他看来,支撑“宁化石壁传说”的形成和普及的“意识结构”,不仅仅在于“双重同乡”观念,更在于它具有一种“避难传说”的特色。这种特色的传说,具有“极其强烈的聚焦功能,使得古代以来的汉族发展史上本来具有多样化来源的客家祖先,被浓缩到了中世纪的一个时点和地点上”。因此,“宁化石壁传说,就是这样一种在地方文化集团或‘民系’的层次上,使得通过聚焦于祖先而生成纽带意识成为可能的传说”。“地方文化集团”之所以选定宁化石壁作为共同的避难地,是因为它“位于汉族世界周边最前线”。宁化石壁特殊的地理空间地位,“之所以会在移居传说中得到强调,无非是因为据此可以明确显示自己的世系根源于北方中华世界的中心部,自己是汉族的正统子孙”。谢重光认为“宁化石壁传说”是赣闽粤边区“某一汉族核心势力推出的理念”,它“反映的并不一定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真实历史,”而是“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共同规律”。

综上所述,“史实诠索”派为了力证客家人本是“中原衣冠之遗”,而强调“宁化石壁传说”源自客家先祖南迁的真实历史。“文化阐释”派认为这个传说是“地方文化集团”抑或“某一汉族核心势力”,为了将来自多个族源的人们聚合成汉族客家民系,而人为地虚构出来的传说,或者说是为南方少数民族设计的、具有策略意义的“汉化模式”。我们也对这个传说作过“文化阐释”,但是并不认为它出自人为的虚构,因为,“就在我们面对任何‘虚构’的时候,它本身就呈现了一种‘历史记忆’的事实”。“宁化石壁传说”和南方山地民的历史经历、历史意识和历史智慧有着深远的内在联系。秦汉以降,处在“华夏世界”边缘的南方山地民,就曾经以“双重认同”的方式,确立自己和中原王朝的“甥舅关系”,或者说“主客关系”。明代中叶以来,在“华夏秩序”向赣闽粤边区全面扩张的进程中,客家人以“双重原乡”的方式,确立自己和中原汉族的“祖孙关系”,亦即“化客为主”的关系,这是对传统的“双重认同”方式的调整和创新。历史上,“石壁”是南方山地民关于人类原始母亲亦即祖源的象征符号,是他们的源远流长的“共同的崇拜”,是汉族客家民系赖以建构的深层心理基础。客家尊奉宁化“石壁”为共同的原乡图腾,这既不是由“某一汉族核心势力推出的理念”,也不是“地方文化集团”人为的虚构,而是从南方山地社会文化脱胎而来的结果。

 上一条:客家美食: 客家千层糕
 下一条:漫话建宁客家民俗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福建省长汀县智力支乡总会三明支乡会   闽ICP备18013799号-1
  法律顾问:汤咏红律师  网站支持:三明在线